夏至教案(集合十一篇)。
夏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获得的情感,用雕塑的方法进行设计和制作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雕塑造型方法,体验雕塑创作的乐趣。
2、引导学生通过雕塑欣赏,讨论了解和认识雕塑的艺术特点。
3、鼓励学生进行雕塑作品的展示和交流,学会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艺术作品,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逐步完善最终成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手法表达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1、导入阶段
A、“艺术手法——雕塑”导入:
a、有一种艺术手法它用立体的方式表达对形的理解,淳厚、质朴的形象,生动、优美的姿势,有着手捏或斧凿的痕迹表现力……同学们猜猜看它是哪种艺术手法呢?
b、教师预测:学生能够答出“捏泥”、“浮雕”、“雕刻”,甚至能够非常准确的回答出“雕塑”;如学生回答出现困难,教师提示“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类别。
B、“主题——战争”导入:
a、小时候用橡皮泥捏个小泥人、小动物、小房子……其实啊这就是雕塑语言的表现,老师这里有件雕塑作品,请同学们再猜一下:它表现的是什么?
b、教师预测:学生能够回答出“像个人、呐喊之类的”,教师适时提示“姿态、情绪、形状等方面”
C、“课题——沉重的纪念”导入:
a、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扎金特的作品《被摧毁的城市》,是为了纪念二战中遭受德国法西斯铁蹄蹂躏和屠杀的人民而立的纪念碑。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流血被屠杀被毁灭的例子举不胜举,本节课我们学习以雕塑的方式来纪念那一场场战争。
b、点击幻灯片:雕塑制作篇沉重的纪念——战争
2、欣赏讨论阶段:
A、讨论导入
a、近两年来,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战争不断,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还有过去一年里是金额瞩目的伊拉克战争,同学们思考一下:究竟战争带来了什么?
b、教师预测:学生根据原有认识讨论能够答出“痛苦、经济萧条、自然环境恶化、给人民心灵带来创伤、失去生命、失去亲人、流血……
B、第一阶段欣赏导入:
a、老师这里有一组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真实图片,我们来验证一下。教师点击幻灯片
b、教师总结:在图片中,我们清晰的看到子弹当作玩具熟睡的幼小孩童、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伊拉克人民、成排的准备埋葬死去的同胞的墓、失去家园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人们、一个美国大兵面对死去的战友黯然泪下,面对战争他们又将是何感触呢……战争啊!这就是战争!同学们,用你们灵巧的双手来呼唤和平、拒绝战争吧!
C、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这一环节大概需要五分钟,课前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小组准备陶泥或纸张等雕塑材料)。
请每个小组围绕“呼唤和平、拒绝战争”的主题,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一下设计方案。
D、学生初步阐述设计方案:
(这是一个把学生原有认识反映出来的环节,学生的设计会比较简单,却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也能够很好的投入。)
教师发问:我听这声音感觉大家已经讨论出结果了,哪一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设计方案?
教师预测: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会根据和平鸽展开;也可能会导入课题时的雕塑造型启发,表现战争的破坏性……
E、第二阶段欣赏导入:
同学们设想的都非常好,许多大师们也用雕塑来表现战争,我们一起来欣赏借鉴一下:
(教师讲授雕塑制作手法和类别,学生欣赏、思考、借鉴)
a、这是联合国大厦前的雕塑,制作者戏剧化地在枪管上打了个扣儿,其寓意一目了然,这是通过弯曲的手法,达到雕塑很深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目的.。
b、一只被武装起来的和平鸽。这是一种宣扬和平却诉诸武力战争的行为,是一种虚假的和平。
c、教师提问:这件雕塑表达什么呢?
J、教师预测:学生可以从人物的情绪、折断的剑找到痛苦、拼杀、死亡等战争的因素。
教师总结:
夸张拉长的四肢、低垂的头,表现一种消瘦、忧郁的感觉,战争与失去亲人,失去战友、失去安宁这之间似乎是相等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造型中的人物似乎在思索这个困惑不解的问题。造型中折断的剑起了点睛之笔,寓意战争的破坏性。
d、这也是一组隐喻性的雕塑,名为《回家》。战争结束老兵回到家乡,没有士兵的气宇轩昂,满身的疲惫不堪。前方“人”型镂空的造型像是个母体,老兵正在回归他属于的地方。
e、雕塑中的人物一只手握住长剑,另一只手举着骷髅。战争、武器、死亡似乎是分不开的。
f、在制作手法上还有一种浮雕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很好的表现场景。
F、讨论评述:
a、欣赏完大师们的作品,同学们是不是有多了些更好的创意?请每个小组迅速讨论一下。这个环节需要五分钟。
b、教师预测学生存在的问题:
材料特点上:有的小组准备的是陶泥,制作手法单一,可以通过捏、掏、挖、堆等手法;有的小组准备的是卡纸等材料,应跟绘画区分开,可以通过折叠、重叠、压制、弯曲等造型手法。
表现手法上:空间上的分布应聚散有致,主题应突出。
3、制作展示阶段:
A、制作导入:有的同学早已按捺不住雕塑创作的冲动,给同学们一次实现自己创想的机会,现在就开始吧!
这个环节需要十五分钟。教师根据每组具体情况作辅导。
B、展示导入:刚才同学们制作得非常认真,成果也非常得显著,谁先上来展示一下呢得作品?
教师评价或学生互评。
C、教师总结:这些作品表达了每个同学心里面得愿望,老师也深受感染。这节课同学们制作了这么多好得作品是为什么呢?谁来说一说?通过问题重申本课主题。
4、课后拓展阶段:
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本课制作得雕塑作品进一步完善或组织起来在班级间交流展示。
夏至教案 篇2
第一课形式美及其法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于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八对形式美的法则,即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虚实与留白、变化与统一,并能合理地进行初步的运用,以适应不同设计的需求,为今后的造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讨论、归纳等程序,教给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八对形式美的法则,即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虚实与留白、变化与统一。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引导教学、分组讨论、课题训练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构成的概念?
2)构成的分类?
3)平面构成的概念?
2、导入课题:
现代化的大厦,电视铁塔,工厂的烟囱,高高的白桦林,它的结构轮廓都地高耸的垂直线。而垂直线在艺术上给人带来的印象是向上,高大,威严等感受,当我们看到了草原,大海,地平线,又会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的等形式感,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已正三角形给人以稳定,安全,坚固
的感受,而倒立的三角形就会有相反的感觉。这些源于生活积累的共识,使我们逐渐发现了形式美的诸要素。
课后小结,布置作业(15分钟)
八对形式美的法则是艺术创作中通用的美的规律,是贯穿艺术创作始终的重要原则,因此,真正领会这些法则的实质性内涵并能灵活加以运用,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3、形式美法则训练(作业)
训练目的:使学生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内容与要求:形式美法则体现明确,画面具有形式美感。要求每张突出表现
一种形式美法则,工具、图形语言不限。
第二课线条的艺术表现力
一、教材分析:
线条作为一种基本的造型语言,存在于现实生活和美术作品中。本课作为“造型、表现”领
域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欣赏来感受线条作为一种造型语言的基本特性和功能,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在美术实践中去表达自己想要的线条,以线条来表达个人情感。
作为造型语言,线条具有表现性、含蓄性、象征性和抽象性,如何把这些特性以简
单易行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其能够在轻松愉悦氛围下获得启发,发挥想象,表达感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追求“形”的酷似,而表现“线”的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
1、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基本特征。
2、在赏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引导学生学会用词语表达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并通过画线体验进一步认识线条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3、在美术作品赏析中学习线条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4、在美术实践中交流创作思路,体验线条造型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在艺术赏析中感受线条、认识线条;在美术实践中体验表达方式,学会“线表达”。
2、教学难点:在赏析中进行愉悦的线条创作体验,在体验中教授创作方法,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进而进行生动有趣的线条表达。
四、教学准备:
生活图片;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片段;中西方绘画大师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线造型的美
术作品
五、教学方法:
启发、体验、交流
六、教学过程:
1、看生活、认线条
体会线条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美感。
第三课速写练习
一、教材分析
速写是指迅速描绘对象的临场习作,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简练的线条扼要地画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动势和神态。这一课分别介绍了动物速写、景物速写和人物速写,我的这节课重点放在人物速写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明白速写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铅笔或者其他工具进行速写练习。在练习中,能够关注对象的基本特征、比例、动态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到速写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速写的基本知识:比例、动态。
四、教学难点
掌握速写的`要素要求,使学生能把握住物象的比例和形态特征。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播放杨丽萍舞蹈视频。并引导:这么优美的舞蹈,这么飘逸的舞姿,如果能保留住该多好啊!出示素描舞蹈演员作品。
2、探索发现、学习新知识
幻灯片出示油画蒙娜丽莎和喻红的大卫,分小组讨论与书中15页的绘画有什么不同。总结速写的概念、作用、分类。通过示意图,讲解人物速写的动态、比例关系。
3、分组实践
以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模特,摆好姿势,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速写,并通过实践探究掌握了一定的画速写的方法。希望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进行观察,用心去感受,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并大胆的用速写的形式来记录生活。
5、作业布置
选取生活中的一个角落进行描绘。如《操场一角》《教室一角》《卧室一角》等。
第四课工笔花卉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了解写意花卉的一些基本知识Q习描绘花、叶、茎的初步技能,体验写意花卉的临摹方法、步骤U莆沼帽省⒂媚、用色的初步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写意花卉的临摹技法
(2)、难点:用笔肯定,表现花卉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中国画工具、图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我们了解了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笔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锋;墨法有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以及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新的课程《写意花卉》
2、写意花卉:(教师讲授)写意花卉是针对工笔花卉而言的,写意总体比较抽象,讲求意境,工笔就比较逼真,讲求真实。写意的用纸为生宣,工笔为熟宣,技法上写意泼墨为主,工笔则要先打底,再上色
3、欣赏画家的作品,同时对画家略作介绍
4、布置作业:用写意技法临摹一幅花卉画,可尝试加上自己的想象发挥。
五、课堂总结:
写意花卉是针对工笔花卉而言的,写意总体比较抽象,讲求意境,工笔就比较逼真,讲求真实。写意的用纸为生宣,工笔为熟宣,技法上写意泼墨为主,工笔则要先打底,再上色。利用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对花卉进行写意描述,用笔肯定,表现花卉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夏至教案 篇3
1、在活动中体验、感知,了解和把握防溺水安全要求,不到江河、池塘、水库等危急地方游泳、玩水,形成自我爱护的根本意识。
2、培育幼儿喜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和态度。
3、培育幼儿动脑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4、知道在发生危急时如何自救。
活动预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酷热的夏天静静来到了,你在夏天最喜爱做什么?在玩水时应当留意些什么?
二、阅读故事,知道水好玩但也危急。
1、听故事
2、沟通:
(1)皮皮猴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2)皮皮猴为什么会落水?
(3)谁救了皮皮猴?大眼猫为什么没有自己下去救皮皮猴,他做的对吗?
(4)假如你是皮皮猴你会怎么做?
3、还有哪些地方不能玩水或游泳的?
(1)小河
(2)池塘
(3)水库
三、安全学问我知道
(1)游泳工具有哪些?
(2)儿童应在成人伴随下游泳
(3)应到正规游泳馆游泳
(4)应到浅水区游泳,并在游泳前做好热身运动
活动延长:
开展防溺水安全学问小竞赛,帮忙幼儿进一步稳固防溺水安全的`重要性。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能乐观参加大胆去探究和发觉。在回答下列问题的时候孩子们能乐观动脑筋大胆表达。在活动中孩子们知道哪些地方是不能去玩水的,去玩水时又应当留意一些什么安全。活动开展的很顺当。孩子们也学到了许多。不过安全训练要持之以恒的,我们要无时无刻的提示与训练他们。
夏至教案 篇4
随着夏季的到来,我们幼儿园于近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夏至主题活动。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内容与亮点
1. 夏至知识小课堂
活动伊始,我们为孩子们开设了一堂生动的夏至知识小课堂。通过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夏至的由来、意义和习俗。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讲,不时地举手提问,对夏至这个节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阳光下的自然寻宝
在夏至这一天,阳光充足,我们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户外寻宝活动。在校园内的花园和草地上,我们事先藏放了一些与夏至相关的物品,如小太阳、彩虹图案等。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带着放大镜和记录本,仔细寻找这些宝藏。他们一边寻找一边记录自己的发现,不仅锻炼了观察力,还体验到了寻宝的乐趣。
3. 夏至美食DIY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体验夏至的`传统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夏至美食DIY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了夏至特色的绿豆糕和酸梅汤。他们学会了如何挑选食材、搭配比例以及制作步骤,还品尝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对夏至的传统美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 夏至光影游戏
夏至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我们利用这一特点组织了一次光影游戏。在户外操场上,我们用大型投影设备播放了与夏至相关的动画短片,孩子们在光影中追逐嬉戏。此外,我们还设置了各种与光影相关的游戏环节,如“影子追逐”、“光影拼图”等。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感受到了光影的神奇和美丽。
二、活动成效
1. 通过夏至知识小课堂,孩子们对夏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2. 户外寻宝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3. 夏至美食DIY活动让孩子们亲手制作了夏至美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 光影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光影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
三、活动反思与展望
本次夏至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更加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设计更多符合孩子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活动。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夏至教案 篇5
课前思考:
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跳马”是怎么一回事,体验不到“小加”原来害怕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原想课前尝试让学生“跳一跳”。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放弃了。
回归课文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笑”。于是,决定让学生先找出课文描写了哪些人的“笑”,然后对比:妈妈两次“笑”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爸爸的“笑”和妈妈的区别是什么?
找到了“对比”这个方法后,大家茅塞顿开,又把小加开始的表现与平时对比,再把他听了妈妈的话前后不同的心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感悟作者的主旨。
教学建议:
一、生字词教学:
1. 识字:吞、丧、绝
2. 写字:慢、丧、努。
3. 理解:慢吞吞、垂头丧气、不由自主、专心、反常、难为情等。
二、朗读教学:
1. 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中了解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分角色朗读时,要利用提示语体验人物的感情。
三、感悟体验:
1. 小加的表现与平时有何不同?后来心情有什么变化?
2. 妈妈说的'有没有道理?小加应不应该再来一次?
3. 你失败过吗?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语言文字训练:
1. 区分“在”和“再”的不同用法。
① 出示两个字:在、再
② 谈谈这两个字的用途: “在”与地点、时间有关, “再”与“又”“重新”有关。
③ 选“再”、“在”填空:
( )来一次 ( )五月一日
( )做一遍 ( )教室里
2. 从“慢吞吞”、“不由自主”和“专心”中选一个写一句话。
五、课后阅读:《寒号鸟》《我多么想弄明白》
六、课后拓展:想象小加再去跳马的情形,说一说。
夏至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以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感受生活的快乐幸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激发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1、歌曲引入:播放《快乐的节日》,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快乐的节日》。(板书课题)
(以歌曲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营造并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气氛。同时,学生在听与跟唱的过程中感知或复习了歌词内容,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2、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节日?过节的时候你们开心吗?谁能把当时快乐的'情形介绍给大家听?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快乐的节日》。(板书课题)
(挖掘情感体验,激发情感投入。)
对话平台
自学(自选方式,自主读文,培养学习能力。)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
2、组内合作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利用书中的“我会读”,组内互读,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引导学生互评。
识字(合作交流,自主识字。)
1、出示字词卡片,指读生字。教师适时强调重点字音:如“祝”读翘舌,“祖”读平舌。
2、你还有哪些新的识字方法吗?
3、游戏巩固,利用卡片猜读词语。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交流方法,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诵读(感知课文内容,引导感情朗读。)
1、分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2、听范读,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坚持以读为主的活动设计,把握读书的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得到感染,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写字(引导观察,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自主写字。)
1、出示“我会写”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分析归类。
2、从中选择典型字练习,写一写,评一评。其他字借鉴以前的熟字练写。
3、展示写字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写好汉字,培养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人感悟汉字的形体美,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热情,激发写字兴趣,培养写字习惯。)
夏至教案 篇7
时间 3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帚、抹”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扫”。
2.能认读有关清洁工具和清洁活动的词语。
3.用多种方法猜字的读音和意思,并查字典验证。
4.学习含有“好像”“像……似的”“像……一样”的比喻句。
5.能写清楚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
6.能发现“又、土”等字做偏旁时的笔画变化,发现“车、牛”等字做偏旁时的笔画及笔顺变化,写好“劝、转”等字。
7.能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8.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能发挥想象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教学重点:
1.在生活中识字,规范书写汉字。
2.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综合运用,并根据语境,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习写话。
教学难点根据语境,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1.认识“帚、抹”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扫”。
2.能认读有关清洁工具和清洁活动的词语。
3.用多种方法猜字的读音和意思,并查字典验证。
4.学习含有“好像”“像……似的”“像……一样”的比喻句。
5.能写清楚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
6.能发现“又、土”等字做偏旁时的笔画变化,发现“车、牛”等字做偏旁时的笔画及笔顺变化,写好“劝、转”等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星期天,小明决定和妈妈一起进行大扫除,想一想,他们在大扫除的时候做了些什么?用到了哪些清扫工具?(课件出示2)
新课教学
二、识字加油站。(课件出示3)
sào zhǒu mā bù tuō bǎ bò ji bō li lā jī
扫帚抹布拖把簸箕玻璃垃圾
1.学生齐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3.去掉拼音读词。
4.读句子,巩固认字。(课件出示4)
星期天,我和妈妈在家里打扫卫生,我先用扫帚把地扫了一遍,用簸箕把垃圾弄干净。妈妈先把拖把在水桶里洗了一下,然后拖地,在她拖地的时候,我用抹布把桌子擦了一遍。很快,我们打扫完了,哇,真干净!
5.测试。用线将拼音和汉字连起来。(课件出示5)
zhǒu mā tuō bō lā jī
抹帚拖玻圾垃
参考答案:
zhǒu mā tuō bō lā jī
抹帚拖玻圾垃
三、字词句运用。
1.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就需要我们边读句子边试着来做加点词所表示的动作,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想一想他的读音可能是什么,意思应该是什么,最后通过查字典进行验证。查字典的时候用到的是部首查字法。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6)
提示:摸,扌,读音是mō,意思是用手接触或轻轻抚摩。
读,讠,读音是dú,意思是依照文字念。
揭,扌,读音是jiē,意思是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黏合着的东西分开。
2.读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师:同学们,大家认真读一下这三句话,边读边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读句子,思考。
同桌交流句子的意思。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三句话中“好像一把绿色太阳伞”“像扇子似的”“像战士一样”各是把什么比做什么?
(课件出示7)①把大枫树比作一把绿色太阳伞。
②把大耳朵比作扇子。
③把小柏树比作战士。
师:同学们这样写出来的句子多么生动呀。你能试着仿写一句吗?试试吧。(课件出示8)
四、写话。
(1)教师解读本次写话主题:同学们,我们很喜欢小动物,如果你可以养一只小动物,你打算养什么?写写你的理由。
(2)写话构思:我们写小动物的时候,首先要抓住小动物的样子,写出其外貌特点,然后再介绍它的生活习性,语言要生动活泼。还要注意理由要合情合理。(课件出示9)
(3)同学之间针对自己的写话内容进行讨论交流
(4)将自己讨论交流的内容写成习作。
五、书写提示。(课件出示10)
劝堆转特
(1)教师进行书写提示:
这几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有些字做了偏旁,某些笔画的大小和形态就要发生变化。如,劝中的“又”的捺笔要变成点;蛙的“虫”要把横变成提,而且要写得短些;堆的“土”的底横变提;转中“车”的横笔要写成提;特中“牛”下横变成提。
(2)学生练习,描红。
识字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这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设置,检查了学生自学的情况,提高学生自学意识,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表示“笑”的各个词语的理解。
设置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的适时总结,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增加学生写作成功后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具体的写法指导,有助于让学生加强对生字的记忆,扩大积累,提高学习生字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认识了表示“笑”的好多词语,还知道了形声字的造字方法,更学会了写话,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一定很多吧!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想一想,连一连。
扫帚收垃圾
簸箕擦玻璃
抹布拖地
拖把扫地
2.积累关于笑的词语,并选择两个造句。
3.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
答案:
1.扫帚收垃圾
簸箕擦玻璃
抹布拖地
拖把扫地
2.微笑、傻笑、憨笑、苦笑、讥笑、暗笑、偷笑、奸笑、假笑、笑哈哈、喜笑颜开,哈哈大笑。造句:①不论什么时候,她总是面带微笑。②郭德纲的相声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3.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能发挥想象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教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日积月累。
1.讲解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4.出示二十四节气歌。(课件出示12)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大家朗读一遍。
生朗读。
纠正读错的音。
指名读。
师:“春雨”指的是哪两个节气?
生:立春雨水
“惊春”呢?
生:惊蛰春分
师:“夏满芒夏暑相连”中的两个“夏”分别指的什么节气?
立夏夏至
师:“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的两处“秋”和两个“雪”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
生:立秋秋分小雪大雪
请大家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学生背诵。
师抽测。
二、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
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月亮的变化吗?它有时像眉毛、有时像镰刀、有时像核桃、有时像圆盘。月亮姑娘想做衣裳,裁缝师傅应该怎么办?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13)
1.默读第1、2自然段。
这个时候,月亮姑娘长得怎么样?为什么要做衣裳?能穿上衣裳吗?为什么?
看来裁缝师傅得重新给她做一件,让我们接着看下面的故事,这次她能穿上吗?
2.大声朗读第3、4自然段。
(课件出示14)师:裁缝师傅又给月亮姑娘做了件衣裳,月亮姑娘穿上了吗?为什么?
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并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这样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次有没有成功呢?为什么?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蕴含的自然科学道理非常丰富,怎样让学生既积极一年有二十四个节,又了解一些二十四节气的一般知识,所以对二十四节气的内容进行拓展讲解。为了很好的积累,指导学生认识短文中的生字,并明白其中哪些字一个字对应哪个节气,如“夏满”两个字对应的是“立夏、小满”两个节气,不至于学生会读歌,而不懂其义。
通过设置问题以及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课件出示15)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名言,还听了月亮姑娘的故事,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听到了有趣的故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多积累,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比一比,写一写,说一说每组左边的字变成偏旁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木村禾秋火灯
虫虹车轻又对
2.填一填。
春雨惊春,暑相连。
秋处寒霜降,冬雪小大寒。
3.读一读,写一写。
(1)月亮姑娘细细的,弯弯的,像。
(2)八月十五的晚上,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像。
答案:
1.略。
2.清谷天夏满芒夏露秋雪冬
3.(1)好看的眉毛(2)一个碧玉盘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内容比较丰富,下面是这堂课的几个特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大扫除,同学们都不陌生。我就从这方面进行导入,让同学们想一想在大扫除的时候用到了什么工具,这个问题一出来,大家纷纷发言,课堂气氛很热烈。我抓住时机,把相关的生字呈现给大家,结果,大家认识生字的兴趣非常高,效果也非常好。
二、注重读和交流。
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还有句子,我都让同学们用各种方式读,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词语以及句子的意思,从而加深对词语、句子的理解。
汇报是交流的一种方式。在重点词语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握词语的意思,然后用汇报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这样让孩子们既能理解词语,又能增加孩子们的成就感,让他们有愉悦的感受。
三、重视对写话的引导。
写话对同学们来说是难点,不好把握。这次写话是针对小动物的,因此,我就引导大家要想写小动物,就得首先抓住动物的特点,然后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同时也要求学生们描写的时候语言一定要生动,要善于运用修辞方法,要让自己的文章吸引人。这样指导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写得很好。
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日积月累的讲解过于死板,我讲得过多,大多数同学没有兴趣,效果不太好。今后,我在类似的教学中要改变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参与,让他们自己完成,我想效果会好一些。
备课素材
月相盈亏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
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盈为圆,亏为扁,形象的指月球的圆缺变化。
夏至教案 篇8
在热情似火的夏季,我们幼儿园举办了以“夏至欢歌,探索自然”为主题的夏至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们感受夏至节气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总结如下:
一、活动内容与亮点
1. 夏至节气启蒙课堂
在夏至当天,我们首先组织了一次生动的节气启蒙课堂。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互动问答,孩子们了解了夏至节气的特点、习俗以及它在古代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夏至节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夏日自然探索之旅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夏至时节的自然变化,我们组织了一次夏日自然探索之旅。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校园内的花园和草地,观察了树木、花草和昆虫等生物在夏至时节的生长状态。他们通过亲手触摸、闻香识花等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界的奥秘。
3. 夏至创意手工坊
在夏至创意手工坊中,孩子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了与夏至相关的手工作品。有的孩子制作了太阳花,有的制作了彩虹风车,还有的用树叶和松果制作出了独特的夏日饰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孩子们的才华,也让他们对夏至节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 夏至传统游戏体验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设置了一系列与夏至相关的传统游戏体验环节。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了“立夏蛋”、“斗蛋”等传统习俗,并亲自体验了这些游戏的乐趣。这些游戏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精神。
二、活动成效
1. 通过夏至节气启蒙课堂,孩子们对夏至节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2. 夏日自然探索之旅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夏至时节的.自然变化,增进了对自然界的了解和认识。
3. 夏至创意手工坊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让他们对夏至节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 夏至传统游戏体验环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团队精神。
三、活动反思与展望
本次夏至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夏日自然探索之旅中,部分孩子对昆虫的接触有些害怕,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将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安全教育。同时,我们也将继续探索更多符合孩子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活动形式,为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成长体验。
夏至教案 篇9
近日,我们幼儿园成功举办了以“夏至,欢乐时光”为主题的夏至活动。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内容回顾
1. 夏至节气知识分享:老师们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夏至节气的含义、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讲,积极互动,对夏至节气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手工制作夏至主题作品: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了与夏至相关的手工作品,如太阳、彩虹等。这些作品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对夏至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3. 户外游戏体验: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夏至时节的阳光和热情,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户外游戏,如“夏日寻宝”、“阳光接力”等。孩子们在游戏中尽情奔跑、欢笑,享受阳光下的快乐时光。
4. 夏至特色美食品尝: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夏至节气的传统美食,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夏至面、绿豆汤等消暑美食。孩子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节气的变化。
二、活动成效
1. 孩子们对夏至节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知道了夏至的含义和特点,还了解了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
2. 孩子们在手工制作和户外游戏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体质和自信心。
3. 通过品尝夏至特色美食,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气的变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与展望
1. 本次活动虽然取得了圆满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手工制作环节中,部分孩子的作品完成度不够高,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指导和帮助。
2. 我们将继续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组织更多具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3. 我们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够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
通过本次夏至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快乐和成长。我们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在幼儿园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童年时光。
夏至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懂得预防溺水的相关学问。
2、增加安全意识,预防溺水大事发生。
活动预备:
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二、了解令人伤心的溺水大事?
争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看相关图片,体会失去孩子后父母的哀思
争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四、学习《中国儿童意外溺水调查报告》
五、训练幼儿如何预防溺水
1、不要单独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与不知水情或比拟危急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状况)要了解清晰。
2、必需要有组织并在教师或熟识水性的.人的带着下去游泳。以便相互照看。假如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爱护。
3、要清晰自己的身体安康状况,平常四肢就简单抽筋者不宜参与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预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与潜泳,更不能相互打闹,以免喝水与溺水。不要在急流与漩涡处游泳。
5、在游泳中假如突然觉得身体不舒适,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马上上岸休息或呼救。
六、训练幼儿遇到他人溺水时如何施救
教学反思:
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件演示、学生争论、角色扮演来完成,使学生熟悉到了在河道、水渠、池塘、水井、水池、水库中嬉水落水的危急;知道了在路上的井盖以及开放性水域无明显警告标志与隔离栏的地方危急性大;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惫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很简单造成溺水事故。让学生把握了肯定的溺水自救与预防学问,到达了训练的目的。但,安全训练不是一二节课就能到达预期的效果,在训练教学工作中,要将安全工作细致化、常态化。生命安全,警钟长鸣!
夏至教案 篇11
本课是美术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型是欣赏课,安排两课时。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而《对景创造》的学习,是为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二、学生学习情况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对美术的特点已有初步了解,但如何通过欣赏来体会画家的情感还是比较难于理解。而且学生主动性不强,特别需要老师的引导。
三、设计思想
我们的学生对画画并不陌生,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欣赏、讲解。搜集关于对景创造性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感受、体验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本课教学,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对景创造艺术特点,初步了解对景创造技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一些对景创造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2、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观赏、探究、归纳等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丰富了艺术情感的表现能力以及提高了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在愉悦中接受美的教育,增强从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赏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
2、难点:通过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我们很多同学心里常常会有一种疑惑?这么美丽景色,画家是怎么把它搬到画面上呢?
为什么我就不会呢?
唉!人家是天才,是画家……
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么,我们今天就把这个时常盘旋在我们脑海深处里的疑团?做个简单地分析。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对景创造》
二、分析作品
1、《芒种》
看——问——回答(感想)
总结:画面中呈现,好像我们曾经去过某个地方,我们村或我们村的某一处。
画中的小桥,清晨上学时,我刚从这桥上走过,池塘上还飘浮着嫩绿的浮萍。画面中一切都是那么平静、淡泊、亲切。是的,它就是我们生活中身边的景色。
大自然中总是蕴含着美的生机。
古人所谓的“造化为师”,就是在写生的过程中活用传统表现技法,并从中生发出适时的新技法。
对景写生与对景创造成了历代画家的必修课。因此,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2、李可染——《苏州拙政园》
这是一幅水墨写生佳作。
顺着场景的特点构图造境,形成了一个倒置的“v”字形,具有随景推进的幽深之感。
平淡之景通过水墨画技法的发挥与意境的营造,使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李可染——《灵隐茶座》
画家以层层积累表现层林掩映下的光感效果,寺庙通道旁的茶座场景呈现出光影闪烁的清凉景趣。
假如没有这些光影,那么整个画面也就平淡了。而这些光感表现也是作者李家山水的一大特色——“光感效果”,西为中用的水墨效果。
4、傅抱石——《四季山水——冬》
近代山水画家傅抱石一张册页山水画。
画中生动感人的原因在于何处?
平实的景致一经其巧妙运作,使得画面楚楚动人而有鲜活的生命内涵,充满着意境。
画中意境营造一种冬季气氛。
在画中只呈现四种物品:枯木、远山、小溪、山里人赶着牲口、雾。
疏叶将尽
远岫蒙胧
寒气袭人
山里人着牲口缘溪而行
萧疏之境
在中国画中,意境营造回绕冬季气氛所作的艺术化处理,其表现手法的精妙与严谨确乎已至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则少的程度。
5、《樟树下》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借助樟树与周边环境关系,营造树阴下的休憩小景,强化了静谧恬淡的意境。
意境总是有诗意,让我们想起古人的诗句,将画境定格在“芳树无人鸟空啼”的虚境中。
6、《泊舟塘栖》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就取景而言,笔直的河道不宜入画。因此,强化河道的弯曲处理,突出泊舟岸边的生活气息。树枝、船相互交织为构图赢得了拓展画境空间。
画中一群鸭了让画面更加增添生活气息,生动描绘泊舟岸边的情形。并且让画面动了起来。
三、欣赏作品
1、微雨云林
2、农闲季节
3、东风吹绿又一年
4、秋阳渐高
5、溪出幽篁
6、夏至
7、荷风徐来
8、家在画屏中
四、讲解写生步骤
照片《古桥旁的老梧桐》
梧桐的美丽在于内在的丰富与外表的苍凉,经过严冬的风霜一叶不剩,呈现了一份凄美,加上古桥的凝重与沉默。让我们有一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审美感受。
画法要领:
1、顺着构图框架,从形体结构的关键处着笔生发干枝。
2、边勾边皴,由主干及枝叉地生发形体结构。
3、由树及桥地完整画境,把握布局上的虚实关系。
4、于勾勒与皴擦间施以淡墨擦染以衔接浑然的方式强化形体结构和体面关系。
总结:对景创造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光,也要善于调动积极因素,创造富有美感的构成关系。
五、视频:云山深处——溪山行旅图
宋元山水画堪称台北故宫宝藏中的极品。从北宋的巨碑型风格到南宋诗意的`小景,再到元朝的心灵山水,古代画家用不变的笔墨线条,勾勒渲染出千般世貌,万种情怀。一幅幅旷古世制,依然延续着“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禅思。
六、教学小结:
诚然,对我们在座的中学生而言,美术课的主要意义在于同学们接受美的教育,从而增强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罗丹:“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如何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美,认识美的知觉度,成了我们中学生写生课的主要目的,也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写生,才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步入对景创造的佳境。
吴冠中说:“培养慧眼比锻炼巧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