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检讨书大全 > 工作检讨书 > 导航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6篇)

发表时间:2019-01-11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6篇)。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1]

一、在学术领域的定义中

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发生的前提是外来社会学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和当地实际情况能够充分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的对象就是外来社会学,而这一过程是外来社会发生转变并且使得理论自身满足当地需要的过程,这种具体的转换过程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起初,当一种外来社会学理论被引入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后就需要充分了解到当地社会的实际需求,理论的转化需要以当地的理论需要为基础,如果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没能和当地的社会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就很有可能使得进入的新社会学理论始终处于一种被研究的“外来社会理论”状态而难以拥有社会基础,更无法谈及更好的发展,最终会成为一种没有社会根基的、不能被社会实际使用的“花瓶文化”,逐渐被本土社会逐渐遗忘。就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上,外来社会和本土社会相结合的结合点一般都选择在本土社会的某个具体现象上,有时也会选取在某个本土社会的传统作为连接点,如上世纪中国社会学理论先驱严复在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时,对社会学理论进行了一个界定,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达到治这一状态的有关社会学理论以及相关常识,所以严复在对外来社会学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将不同文化的结合点选在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学术的群学特征上了。

在外来社会学理论和进入环境文化的结合种类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用外来的社会理论对自身环境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用本土的社会经验对外来的社会学理论进行验证,同时也会用外来社会学理论及有关方法为解决本土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资料,这些都是利用外来社会学理论和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是在这些结合的过程中,社会学学者们在这些结合的理论中找到了外来社会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在不同社会学理论的对比中找到了自身理论和外来社会理论的不足,并且在不同社会学理论融合的过程中对双方理论中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和改造,最终这些行为都会体现出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倾向,还有一些学者和社会群体甚至会直接提出将外来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本土化,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外来社会文化,通过这种积极的引进促进社会的变革,如新民主主义葛敏时期对“科学”和“民主”的引用。

最后,社会学理论本土化更高层次的指的是社会的学者在对外来社会学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以自身所处的社会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使用外来社会学理论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从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因为历史和整治方面的原因,社会学起源于欧洲后传播至美国,在这之后两者交替成为世界社会学中的主要发源地,因为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强大,他们所主导的社会学理论成为了强势社会学,而且这些社会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除了欧美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社会学也必然存在一个学习和对欧美社会学掌握的过程,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为了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以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基本研究对象进行先进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在本土化的基础上使得外来的社会理论对本土社会产生积极意义。

在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将自身所处的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意味这要对本土社会中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到,真正科学的理性的社会学本土化是选择和本土文化有差异或者本土文化中的空白作为外来文化研究的突破口和重点,而从社会学本土化的不同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社会学者比较重视社会结构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将这些作为最基本的问题突破口,如墨西哥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学者曼努埃尔加米奥在对土著印第安民族社会文化的研究和非洲学者A阿格沃沃对约鲁巴人口头文化传承以及日本社会学学者有贺喜左卫门对日本乡村租赁制度方面的研究等等。

二、社会学本土化

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和不同文化进行研究的社会学术活动,其研究重点并不在于对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理论和应用进行改变和修正,而在于通过对外来社会学理论中对于本土社会中问题又帮助的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本土化结合,从而形成能够解决本土问题的具有本土特点的理论和实际方法。

从社会学本土化理论更具体的层面来讲,社会学本土化有着这样几个主要目的:首先,社会学本土化的最基础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外来社会学的进一步认识来增强对外来社会的认识,而在研究这种认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虽然欧美等发达地区的社会学学者在较长时间段内的研究获得了几乎大部分社会学理论的共性研究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无论从结构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应,具有非常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或“美国中心主义”等西方特征。所以这些社会学理论对于西方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或者和欧美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就不具有相对适应性,这些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也都是有限的,如果通过这些理论来解决当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外来进入的社会文化的内容上有所了解,还要对外来文化相对于社会本土的适应性进行仔细的研究,这些研究通常是以一些具体的形式进行的,如拓展对本土社会的了解,深化对本土社会的理解,强化对本土社会的有效预测等等。

其次,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在于促进全社会对社会本土化这一行为的应用。社会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强应用性,社会学的正确应用以及合理的外来社会学的引用对于解决本土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各种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也能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科学化水平。社会学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解决社会问题时不仅可以根据某个社会学理论提出相应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实施,还可以利用社会学理论中的具体实践方式(如社会市场调查、社会指标统计等等)进行社会组织活动管理。然而在对外来社会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如果没有根据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或者没有以本土社会理论环境为依据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甚至对外来社会学理论机械的照搬照抄,不经过本土化而直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当中来社会问题,就难以实施或者在实施之后无法得到措施实施前的预定效果,还会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最后,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在于能够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社会学方法,这个目的和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目的和核心目的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要增强对本土社会认识和外来理论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科学方法,因此在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新的社会学理论就需要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本土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对外来社会理论进行合理地改造。除此之外,将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改造成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这一过程也是社会学理论学者加强对本土社会理论、研究活动以及各项社会活动的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外来社会文化的接受改造能力,也发现了对本土社会有利的社会学方法,获得了更加科学实用的理论。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学本土发生并体现于外来社会学尤其强势社学的合理成份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地过程中,其目的就在于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增进社会学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社会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学学科的引进国和后发展国家(如非欧美国家)来说,只有经由社会学本土化这一途径,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社会学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得以成长发展,根深蒂固,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社会学学派,社会学者才有可能获得在世界社会学界中与社会学学科的起源国和发达国(如欧美国家)的学者平等地对话、交流和合作的条件。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2]

今年开始,我在某工程公司附属单位AB公司进行了工商管理实习工作。在实习中,我在公司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探求日常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我所实习的AB公司,隶属于某工程公司。该工程公司是以水工、市政、工民建、路桥、安装工程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国有大型骨干建筑施工企业,具有航务工程总承包一级、房建二级、市政、水利水电三级、地基与基础一级、钢结构一级、机电设备安装一级、商砼与预制构件二级、勘察设计甲级、计量二级、建筑材料试验甲级等资质。公司现有正式职工3000余名,先进的工程技术装备千余台;拥有2.6万平方米的高层办公楼和30多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近700米的工作船码头和4万余平方米的海域,固定资产达3亿多元。公司于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通过了ISO10012国际标准认证,取得了“计量保证确认合格证书”;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回顾我的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AB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服务品牌、企业使命以及企业精神都有了初步了解。

我实习所在的学校是京郊的一所乡村学校。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

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3]

送礼一向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人情世故的温度表。送礼之学问,不外乎三点:送什么,如何送,送给谁。通达者信手拈来,行云流水。愚钝者费尽心机,不得要领。

自古有谚云:“官不打送礼的。”但今时今日,律法昭昭。

依照国务院与中办在1993年发布的指导文件,党政机关人员在对外交往中“接收价值按照我国市价折合人民币二百元以上的礼物,应当自接受礼物之日起一个月内填写礼品上报单,并将应当上缴的礼物上缴礼品管理部门或受礼人所在单位”。超标且逾期不缴即视同贪污。倘若要追究刑责,累计价值只需达到5000元以上。

在物价飞涨的今天,随便送个像样物件儿,依此律都得充公。因此绝大多数人给领导送礼,都会避开公务场合。只要不直接涉及钱权交易,尺度便宽松得多。

除了礼品自身实用性,便于估价与二次流通也是送礼者必须考虑的因素。

几乎每个党政机关住宅小区的周边,都会有若干家礼品回收店。这也提醒了广大送礼者,除了礼品自身的实用性,便于估价与二次流通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高档烟酒、茶叶与保健品便成了热门之选。

尽管重庆、南昌、鄂尔多斯等地纷纷开始限制售卖“天价烟”,要求卷烟零售价格均不允许超过999元一条或99。9元一包,但在强劲的市场需求刺激下,各大烟厂依然我行我素。中华软3依旧是最佳选择,因为除了好流通外还不惹眼。在更贵价的品种里,时代版熊猫的过滤嘴太长,黄鹤楼1916的烟枝太短,铂金苏烟的金属盒太招摇,都可能给眼尖的无聊人盯上而留下话柄。当年那位房产局长周久耕,就是被一包至尊九五给出卖了。至于更尊贵低调的“6号”,从不在市面上流通,识者寥寥,倒也符合衣锦夜行的官场作风。

酒水与虫草,因极少会在公务场合使用,反倒没有这般顾虑。酒水在礼市上同属快速消费品,送多了之后,有心人就开始打新、奇、特品种的主意。私房菜馆兴起后,送礼者更可将踏破铁鞋搜罗来的琼浆玉液直接存放于领导常光临的会所,再无被偷窥之虞。大约五六年前,某部队后勤部门有一批特制的蓝瓶装飞天茅台流入坊间,因奇货可居,迅速成为送礼界大热门。后来此酒不再供应,市面上假货泛滥,至今仍有人前赴后继地中招。如今又开始流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库存老白酒(主要是茅、五、泸、剑四大品牌),台湾和东南亚便有人勾结大陆奸商,专靠做旧、高仿来牟取暴利。种种歪门邪道,说白了都是靠内地礼市供需养活。

茶叶也是礼品中的大宗,不但催生出天福茗茶这样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就连专走“商政礼节茶”路线的八马,近来也在冲刺IPO了。这些茶叶用来供养要求不高的领导已经足够,若要精益求精,就必须找更小众而讲究的出品。农残超标风波之后,铁观音的阴影一时难去;舍不得乌龙茶的独到香气,可以选台湾产的头等白毫东方美人。近年岩茶在华东官场蔚然成风,武夷山幔亭研究所的限量出品大受追捧。

如果送的是普洱,就起码得是特级“一棵树”或者陈国义的“88青饼”。一般对茶叶有研究的主儿对壶也有爱好,带动了精品紫砂的行情。从拍卖行弄几件顾景舟等大师的名作与名家字画有相等效果。

说到以名家字画与文物做礼品,就不得不提温州鹿城公安分局原局长王天义。他出事时,执法部门从其家中一举搜出名家书画195件,古瓷及西方艺术品27件,另有银元、金币、邮票、鸡血石等清玩1351件,不乏齐白石的《春山图》与清乾隆斗彩团花罐这样的珍品。其中就有不少是送礼人从拍卖会上竞投而来。国画家范曾谈到自己作品行情不断看涨的原因时,就曾笑言“内靠贪官,外靠土匪”。

还有一种礼品是送“名”,透过高校送个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的头衔,既无风险,且不失风雅。

观察时下送礼的新动向,亦可从高档楼盘附近新开业的商铺着眼。近年高档红木器作店纷纷进驻豪宅周边,大多同时开设回收业务。支撑他们的并非都是巨商大贾,许多领导在外边置了业,也喜欢添置几件保值性强的海南黄花梨或小叶紫檀的家具,再不济也是大红酸枝。

领导私宅大多讲究风水,各种上等玉石摆件与关公、佛像比毛主席像更受欢迎。某位在地产公司供职的友人,就曾亲自护送一尊超过200万元的寿山石摆件进京。能往人家里送这档次物件的,基本都是领导身边交情甚笃的老伙计,一般人敢送,那边厢还不敢收呢。

时下网络监督成为全民热议话题,名表、名笔或名牌腰带等随身用品成为网友关注的对象。今年南方某省有位厅局级干部,就因为戴了春节时弟弟相赠的“工字头”腰带,被卷入一场浩大的口水风波,险些葬送锦绣前程。

以名表做礼物,最好回避标志特别明显的款式。一般来讲,像欧米茄(星座与海马系列)、浪琴(嘉岚与瑰丽系列)、雷达(精密陶瓷系列)与帝舵(王子骏珏系列)这些二三线品牌的基本款要稳妥一些,以领导的正常收入,也能够负担。更省事的做法是直接送购物卡。

坊间有打油诗:“过节送礼太正常,小小红包献吉祥。你家有事我捧场,沟通感情多来往。领导拍板单位支,公款送礼我无私。你怕出事不要紧,送你家人照样行。先送小来再送大,一步一步交兄弟。”文火慢炖是送礼基本路线,一种情况是例外,那就是送“名”,比如透过高校送个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的头衔。虽然弯儿绕得大了一些,却无风险之虞,且不失风雅。“学者型官员”正是当下最受欢迎的品种,而高校也乐于将有为官员吸收为校友,实在是安全体面、一举多赢的盛事。

相较于官场,商场上送礼的禁忌就少得多。SOHO大佬潘石屹,前年因在微博上先后发布两代“潘币”成为街头巷议的话题。后来干脆印了限量版的实物作为公司礼品馈赠各界人士,传为一时美谈。不久前,另一位命运跌宕的传奇人物、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健复出后推出的“褚橙”,也成为京沪商圈最流行的新年礼物

相比真金白银的奢侈品,这些礼品广受欢迎,除了自身特色之外往往得益于话题效应。换言之,商场送礼的主流讲究阳光体面、经济实用(潘币好歹可用作书签),礼尚往来之余不至造成财务负担。若能像广东人开业时送棵发财树、福建人乔迁时送对石狮子那般有个好意头,就更妙了。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4]

社会学类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社会学起源于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起并列于社会科学底下来研究。

社会学类就业方向

社会学类学生毕业后可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就业岗位:销售代表、销售经理、人事专员、电话销售、客户经理、业务员、销售工程师、总经理、区域经理、销售主管、区域销售经理、业务经理等。

社会学类就业前景

社会学类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25%,35%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74,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毕业生1年薪酬指数:76%的社会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8%。十分制计算,社会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24,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2.毕业2年薪酬指数:56%的社会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9%。按分制计算,社会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5,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5]

下面是小编推荐的一篇社会学论文提纲,欢迎参考。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1

1.国外研究现状... 1

2.国内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研究目的... 2

2.理论意义... 2

3.现实意义... 3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 3

1.研究思路... 3

2.研究方法... 3

3.研究对象... 3

(五)相关理论概述... 3

1.再社会化... 3

2.社会排斥... 3

3.社会互动... 4

4.文化认同... 4

(六)相关概念界定... 4

1.农民工... 4

2.城市融入... 4

3.边缘人... 4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区域性分析——以J市为例... 5

(一)J市农民工现状... 5

1.基本情况... 5

2.生活状况... 5

3.工作状况... 6

(二)J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和需求... 7

1.经济层面的'融入... 7

2.社会层面的融入... 8

3.心理层面的融入... 8

4.政治层面的融入... 9

5.文化层面的融入... 10

6.融入需求... 10

(三)J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存在问题及原因... 11

1.存在问题... 11

2.原因分析... 11

三、建议和对策... 13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13

(二)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 13

(三)提高农民工在初级分配中的待遇... 13

(四)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 13

(五)逐渐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 14

(六)建立属于农民工的工会组织... 14

结论...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6]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十分感谢您于百忙之中抽暇打开这份资料。我知道这是我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契机。我愿将我的青春献给贵单位,为贵单位的发展添砖加瓦。

毕业在即的我或许还拽着年轻而幼稚的影子,还需经历初探社会的磨练。但寒窗十余载造就了我坚强的意志,勤勉的品质,乐观的性格和全面的知识结构。大学校园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调整自己和完善自己。在学好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余,我也十分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热情投入各种文体活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坚持自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计算机操作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在的我已具备有较强的社会学文化素质,敬业严谨的务实精神以及不断学习、快速适应新的环境的能力。

来自农民家庭的我,自幼耳濡目染了父母的勤劳淳朴、正直善良。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养成了勤奋拼搏、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湖南师范大学孜孜不倦求学的四年,我与同学们、老师真诚友好、融洽相处的日子是令人难忘的。那些年里,我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端正,内心里逐渐形成了“与人为善,坦诚相待”的做人准则。通过参加各类活动,我变得更加有毅力,有胆识,有信心了。现在的我活泼、开朗、乐观,充满青春的活力。我希望能把我的微笑和美丽的心情传递给每一个人。

“识才于未显,助芽于初露”,在这人生的又一十字路口,您的认可将是我四年学习生活圆满的句号和新征途上良好的开端,我渴望得到您的教诲和栽培。如果贵单位能给我一个机会,我相信,凭着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凭着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厚积的文化知识,在一个领导有方、精诚团结的集体里,我定会竭尽所能,不负厚望!

方寸之地,无法把自己完全展现在您的面前,渴望和您面对面的交流。

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7]

实习目的:

1、培养社工应有的价值观、素质、工作态度和行为;

2、在具体的工作中中锻炼自己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建立实务能力与技巧;

3、深入到服务对象当中,运用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和改善存在的问题;

xx老人护理院经福州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于12月,由护理学教授顾志萍创办。

xx市xx老人护理院是一家集老年病防治、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为一体的专业护理高龄病残老人的老年机构。全护理型老人占90%。

xx市xx老人护理院位于福州市仓山区浦上工业区后巷路浦上生活配套公寓14号楼,占地4000多平方米, 院内生活护理服务设施齐备,设有床位180张.有一支强有力的、经过专业技能训练的工作团队。

服务对象:高血压、中风瘫痪、糖尿病、褥疮、痴呆、植物人、心脑血管疾病、骨折、手术后、工伤后、康复功能锻炼、以及高龄、独居、体弱多病、家庭无力照料的老人,和临终关怀护理等.

在xx护理院的老人,他们活动范围有限,交际圈较狭窄,因此,我们作为社会工作实习生,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也为了更好锻炼我们与服务对象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我们与众多老人进行了交流。

我们把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本学期我们也学习了邢老师所教授的《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我们以课本中学到的理论方法指导我们的实践,如在课本中学到的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采用支持性技巧令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本上的理论看起来很简单,实践起来可不容易。比如要以一种参与的态度面对案主,这种表现意味着 我愿意帮助你 我愿意留在这儿陪你 。坐在椅子上,上身略微前倾。开放的姿势:双手放开而不是抱住双肩。良好的视线接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自己这种和老人沟通的技巧运用越来越熟悉。

同老人的聊天,聊到从老人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生活的艰苦,人生的千转百回。聊了从新中国还没成立的时中国社会的混乱到新中国建立后 人民公社 时和现在不一样的公社生活。老人的话语里面,有对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自豪与骄傲,也有人生的悲凉与无奈。一个高寿的老人在人生接近终点的地方回头去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发出的肺腑之言,总让我们这些缺少人生历练的年轻人感触良多。

2、向护工学习。

走进护理院就看到护工为老人喂药,擦洗身子等,每一个细节,总能透出一份专注和认真。让我感动不已。

在护工忙完了工作,我和一位护工聊了起来。在聊天中,进一步感受他们这种奉献与爱的精神,在聊天中,进一步学习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的技巧与方法。在聊天中,才得知这位护工,文化水平并不高,也没有太多的学习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可聊起照顾老人或者与老人沟通的方法,却又和教材所讲的理论知识如出一辙。

护工阿姨讲到如何与老人沟通,如何尊重老人,如何让老人开心等等, 实践出真知 ,护工阿姨侃侃而谈,说起话来有条有理。

当我问到: 阿姨您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不计得失的去照顾这些和你并没有亲属关系的老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支撑您的这些行动? 护工阿姨,停顿一下,仰头看天花板,简单的回答道: 没有什么理由,习惯了,我把他们就当自己的亲人 ,我似乎有些理解阿姨的话语,大爱无疆,奉献与真诚本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爱与奉献是出自人的本能。将博爱奉献融入自己的实际行动。

3、与老人开展娱乐活动。

根据老人的需要,我们陪同老人打麻将,下棋。工作看似简单,却不得丝毫马虎。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尊重老人,真诚沟通,这个过程中,耐心与爱心都不可少。鼓励老人大胆的出牌,给与老人真诚的赞美。

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可以看到老人们喜笑颜开,满心欢喜该事件美好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一会儿若有所思,出牌或者下棋都会深思熟虑,一会儿开怀大笑,喜出望外。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倍感荣幸和骄傲。

1、关注细节,尽善尽美。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工作过程中关注每一个细节,比如与老人沟通过程中,关注他们的语言背后的情感,关注他们在表达一句话的时候眼神的变化,关注我们自己在老人面前的每一个动作,关注我们自己在老人面前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卓越来自于不断的追求,关注细节,追求尽善尽美。

2、让博爱成为生命的习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尽己所能,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与真诚本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把自己的爱心奉献出来,去创造一个爱的世界,也无需要张扬,默默的奉献,像社会工作者,就如 润物细无声 那般。

3、理论需要联系实践。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8]

41.《道德教育》爱弥尔•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42.《共同体与社会》费迪南•滕尼斯 商务印书馆

43.《社会分工论》爱弥尔•涂尔干 三联书店

44.《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爱弥尔•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45.《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

46.《货币哲学》格奥尔•西美尔 华夏出版社

47.《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 华夏出版社

48.《知识社会学问题》马克斯•舍勒 华夏出版社

49.《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爱弥尔•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50.《普通社会学纲要》V•帕累托 三联书店

51.《保守主义》卡尔•曼海姆 译林出版社

52.《原始分类》爱弥尔•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53.《价值的颠覆》马克斯•舍勒 三联书店

54.《资本主义的未来》马克斯•舍勒 三联书店

55.《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卡尔•曼海姆 三联书店

56.《文明的进程》第一、二卷 诺贝特•埃利亚斯 三联书店

57.《不平等和异质性》彼特•布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8.《论集体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 上海人民出版社

59.《交往行动理论》第一、二卷 哈贝马斯 重庆出版社

60.《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彼得•伯克 上海人民出版社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9]

乡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 夫妻关系;
第二, 亲子关系;
第三, 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 婆媳关系;
第五, 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

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

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功能:
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
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

步增强。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三)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

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
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

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
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
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

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
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
(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
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

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
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
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 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
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
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

包括其他功能在手段和作用上的扩大。
(1)家庭拥有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迅速增加。
(2)家庭获得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时空领域大为扩展。
效率化是指乡村家庭发挥功能讲究时间性和追求效益的倾向。
扩大化和效率化是乡村家庭功能变化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扩大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数量状态,效率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

的质量状态。
(四)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的异同
(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 的恢复。

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
(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不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
(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这与它们所

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10]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首都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给予我很多知识,还磨练了我的性格,锻炼了我的意志。

大学期间,我参加过许多志愿活动,其中关爱被拐儿童的“百城关爱儿童”活动使我印象深刻。同时,我也曾在肯德基、麦当劳和大润发任职。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尽早地接触社会,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尽早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为公司创造利润。

四年大学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但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我相信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及认真好学的态度完全可以弥补暂时的不足。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未来,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

谢谢!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11]

第一张导论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

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研究方式主要有: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第二章

1.理论:通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2.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3.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

4.自变量:我们把那种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叫做自变量。

5.因变量:那种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6:中介变量;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变量。

7.命题:我们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8.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9.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第三章

1.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2.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3.问题的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4.问题的创造性: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5.问题的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6.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与明确的陈述,已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7.文献回顾: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询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第四章

1.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2.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3.描述性研究:所关注的焦点通常不在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布,而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

4.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5.;理论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研究研究。

6.应用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侧重于现实社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7.分析单位:分析单位就是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

8.区群谬误:他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9:简化论:他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10.横向研究:他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11.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12:趋势研究:指的是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3.同期群研究: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14.同组研究: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第五章

1.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想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2.定类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

3.定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

4.定居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5.定比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

6.操作化;就是要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

7.指数:就是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

8.量表: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是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的,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程度。

9.李克特量表:

10.信度:即可靠性,他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1.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再测信度。

12.复本信度:如果一套测量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

13.折半信度: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

14.效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15.表面效度:他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16.准则效度:他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看二者的相关程度,并用这种特定的相关系数来反映了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如果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与原有的作为准则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那么,其效度系数就高,我们就说这种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

17.构造效度:他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

第六章

1.总体: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2.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3.抽样;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4.抽样框;他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5.抽样单位:就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6.参数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7.统计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8.置信度:

9:置信水平:

10.简单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各元素组成样本(N〉n)。

11.系统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在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个体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12分层抽样:他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13.整群抽样:它的抽样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14多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15.PPS抽样;在社会研究中,有一种常用的不等概率抽样方法,叫做“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

16.户内抽样:从速哦抽中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已构成访谈对象的样本。

17.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

18判断抽样;它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

19.定额抽样;它是一种比偶遇抽样复杂一些、也进步一些的非概率抽样方法。

20雪球抽样:是一种极特殊的抽样方法。

21样本规模:又成为样本容量,他指的是样本中所含个案的多少。

22.抽样误差:就是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

第七章

1.调查研究: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2.市场调查:即为拓展商品的销路,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和利润服务,而围绕某类产品或某种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的购买情况、商标的宣传效果等等所进行的调查。

3.民意调查:即对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

4.自填问卷法:指的是调查者将调查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填答,然后再由调查者收回的方法。

5.结构访问法:则是指调查者依据结构式的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逐一地提出问题,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在问卷上选择合适的答案的方法。

6.个别发送发:个别发送法是自填问卷法这一大类中最常用的一种。它的具体做法是:研究者将问卷印制好以后,派调查员依据所抽取的样本,将问卷逐个发送到被调查者手中,同时讲明调查的意义和要求,请他们合作填答,并约定收取时间、地点和方式。

7.集中填答法;先通过某种形式将被调查者集中起来,每人发一份问卷;接着由研究者统一讲解调查的主要目的、要求、问卷的填答方法等事项;然后请被调查者当场填答问卷;填答完毕再统一将问卷收回。

8.邮寄填答法:研究者把印制好的问卷装入信封,通过邮局寄给被调查者,待被调查者填答后再将问卷寄回调查机构或调查者。

9.当面访问法;研究者先选择和培训一组访问员,由这组访问员携带调查问卷分赴各个调查地点,按照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的要求,对所选择的被调查者进行访谈,并按照问卷的格式和要求来记录被调查者的各种回答。

10.电话访问法:是指调查员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被调查者联系,并在电话中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访问的方法。

11网络调查法;新的收集资料的方式,基于互联网的调查,或者在线调查,即指的是研究者利用互联网向特定对象发送调查问卷,同时也通过互联网将被调查者填答好的问卷收回的调查方法。

12.问卷:是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它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卷表格,其用途则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

13.开放式问题:就是那种只提出问题,但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由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填答的问题。

14.封闭式问题:则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要求回答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第八章

1.实验;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2.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哪一组对象。

3.控制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其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4.前侧:在一项实验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称为前测。

5.后侧: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成为后测。

6.实验刺激:

7.匹配: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8.随机指派:的方法是研究者用来解决试验中两组对象相同性问题的另一种办法。

9.双盲实验: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

10.实验室实验:严格的实验研究通常在实验室内进行。

11.实地实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

12.准实验设计:各种缺乏实验设计中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

13.经典实验设计;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

14交互作用效应;二者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

第九章

1.文献:其原义主要只包含各种信息的书面材料或文字材料。

2.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3.内容分析:无疑指的是这样一种研究技术,它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

4.二次分析:指的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

5.现存统计资料分析:这种现存的统计资料,既可以为研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又可以成为研究本身的数据和资料的一种来源。后一种情况下,研究就被称作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第十章

1.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2.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

3.观察:指的是带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

4.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多研究对象地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5.局外观察: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

6.实验室观察:就是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观察。

7.实地观察:即是指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

8.结构观察: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的观察。

9.无结构观察:指的是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

10.无结构访谈:又称作深度访谈或者自由访谈,它与结构式访谈相反,并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11.正式访谈:指的是研究者事先有计划、又准备、有安排、有预约的访谈。

12.非正式访谈;日常生活地点与偶然碰上的当地人所进行的交谈,就属于之中非正式访谈。

13.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这一角色与完全参与者一样,但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知道研究者作为研究者的身份。

14.完全的参与者:根据戈尔德的说法,完全参与者扮演着社会背景中的一个完全真实的角色,而其真正的作为研究者的身份。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12]

社会学包含了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历史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我们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来获取这些知识,有的时候可能不能将这些户籍购买,也可以去图书馆借或是上网查找。上网查找就需要经有用的知识记录下来,以便日后的使用。

要想学好社会学只是学习理论知识是不行的,我们应当勇于尝试,可以通过ISAS小组试着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以及总结。在摸索中前进,是很有挑战性的事情,这种学习方法是学习这门课程变得更刺激了。

通过的学习生活使我认识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十分重要的。还记得从前的班主任曾说过:你们是天才吗?不是就不要指望只学一遍就全都能学会。从那时起我就在培养这个好习惯,不过这个好习惯似乎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养成,我想我会继续培养的。

与他人交流能够使我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不完善。在交流中同学们互相讨论研究成果发现小组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并且解决,也能增进彼此的感情,使学习的过程变得愉快起来。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13]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 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 华夏出版社

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4.《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 商务印书馆

26.《社会契约论》卢梭 商务印书馆

27.《共有的习惯》爱德华•汤普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8.《论传统》E•希尔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9.《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格尔哈斯•伦斯基 浙江人民出版社

3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31.《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 译林出版社

32.《社会权力的来源》迈克尔•曼 上海人民出版社

3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4.《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三联书店

35.《宗教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 上海人民出版社

36.《社会的.构成》安东尼•吉登斯 三联书店

37.《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安东尼•吉登斯 三联书店

38.《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迪尔凯姆(涂尔干) 华夏出版社

39.《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 华夏(中央编译)出版社

40.《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尼尔•丁•斯梅尔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14]

《社会学研究方法》

——简答题

第一章社会研究基础

1、▲P13:【2012.英语复试笔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定义;

(2)从认识论角度看;

(3)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

(4)从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

(5)在研究方式上。

2、▲▲P15:研究的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

(2)研究的实施阶段;

(3)资料分析阶段;

(4)得出结果阶段。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3、看:P23:理论的层次:

(1)宏观理论;

(2)中观理论;

(3)微观理论。

4、(了解)P24: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2)解释越精细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5、P25:理论的构成要素:

(1)概念;(2)变量;(3)命题与假设。

6、P35: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社会工作实践更重要,而理论不重要?):

(1)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7、P52: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2)创造性;(3)可行性;(4)合适性;

8、P88:测量的四个要素

(1)测量客体,即测量的对象。它是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事务或现象,是我们要用数字或符号来进行表达、解释和说明的对象。在社会研究中,最常见的测量客体是各种各样的个人,以及由若干个个人所组成的各种脸红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等等。

(2)测量内容,即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实际上,在任何一种测量中,我们所测量的对象虽然是某一客体,但所测量的内容却并不是客体本身,而是这一客体的特征或属性。

(3)测量法则,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也可以说,它是某种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区分不同特征或属性的标准。测量法则所对应的是“怎么测”的问题。

(4)数字和符号,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9、P90:测量层次

定类测量,也称为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定类测量的数字特征主要是鞥语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

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不同等级的序列。

定距测量,也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实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定比测量,也称为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

10、P118抽样的作用

1.抽样作为人们从部分分尸整体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基本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或手段。

2.在社会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的问题。

3.以现代统计学和概率论为基础的现代抽样理论,以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各种抽样方法,正好适应了社会研究的发展和应用的需要,成为社会研究知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抽样方法是架在研究者十分有限的人力、财力、时间与庞杂、广阔、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之间的一座桥梁。有了它的帮助,研究者可以方便地从很小的部分达到很大的整体。

11、P162问卷的结构

一.封面信,即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等。封面信的语言要简明、中肯,篇幅宜短不宜长,短短两三百字最好。

1、要说明调查者的身份,最好还能附上单位的地址、电话号码和联系人的姓名等。

2、要说明调查者的大致内容,即“调查什么”。但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对调查内容的介绍不能欺骗被调查者;另一方面,我们对调查内容的说明,既不能含含糊糊,甚至完全不谈,也不能过于详细的去谈。通常的做法是用一两句话概括地、笼统地指出其内容的大致范围就行了。

3、要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即“为什么调查”。对于调查的目的,应尽可能说明其对于整个社会,尤其是对于包括被调查者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实际意义。

4、要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比如,“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挑选了一部分居民作为全市居民的代表,您是其中的以为。本调查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并且,根据国家的统计法,我们将对统计资料保密。所有个人资料均以统计方式出现。”另外,还应该明确地说明“本次调查不用填写姓名和单位,答案无对错之分,请您不必有任何顾虑。”在信的结尾处,一定要真诚地感谢被调查者的合作与帮助等,下面是一份实际调查问卷的封面信。

二.指导语

指导语即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有些问卷的填写方法比较简单,指导语很少,常常只在封面信中用一两句话说明即可。有些比较复杂的问卷的指导语则集中在封面之后,并标有“天大说明”的标题,其作用是对填表的方法、要求、注意事项等作一个总的说明。

三.问题及答案

从形式上看,问题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大类。所谓开放式问题,就是那种只提出问题,但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而封闭式问题则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

四.编码及其他资料

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题中,为了将被调查者的回答转变成数字,输入计算机

进行处理和定量分析,需要对回答结果进行编码,即赋予每一个问题及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编码既可以在问卷设计的同时就设计好,也可以等调查完成后再进行。前者称为预编码,后者称为后编码。

除了编码以外,有的问卷还需要在封面印上问卷编号、调查员编号、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有关内容。

12、P166问卷设计的原则

要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问卷设计要紧紧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和索要测量的变量来进行。既不漏掉一些必需的资料,也不包含一些无关的资料。要使我们的调查取得好的效果,设计问卷时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编制什么问题上,还要注意问卷调查中人的因素。要多为回答者着想、多从回答者的角度考虑,尽量为他们填答问卷提供方便,减少困难和麻烦。

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

1、主观上的障碍。当问卷内容太多,问卷表太厚,或者问卷中需要花时间思考、会议、计算的问题太多时,回答者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当问卷中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等敏感的内容时,回答者就容易产生种种顾虑;当问卷的封面信对调查的目的、内容、意义解释不够时,回答者就可能对问卷调查不重视,缺乏积极合作的责任感,而当问卷内容脱离被调查者的生活实际,或者所用的语言与被调查者的文化背景不协调,或者问卷形式设计得呆板、杂乱时,被调查者就可能对问卷调查毫无兴趣,置之不理,甚至讲问答表弃如废纸。

2、客观上的障碍:阅读能力、语言不通俗易懂、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

3、明确与问答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

(1)调查的目的(2)调查的内容

(3)样本的性质

13、P187当面访问法

当面访问法的主要优点:

1、调查的回答率较高

2、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

3、调查对象的使用范围广

当面访问法的主要弱点:

1、访问员与被访问者之间的互动有时会影响到调查的结果

2、当面访问调查的匿名性比较差

3、当面访问调查的费用高,时间长,代价大

4、当面访问法对调查员的要求更高

14、P198调查研究的主要优点

1、调查研究的方式可以兼顾到描述和解释两种目的2、其次,调查研究具有比较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这使得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即描述和概括实物的精确度较高

3、调查研究可以迅速地、高效地提供有关某一总体的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信息,在了解和掌握不断变动的社会现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4、所具有的定量特征和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的特征,使得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15、P198调查研究的主要弱点

比如,在探讨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它不及实验研究的方式那么有力、而在对实物理解和解释的深入性方面,以及在研究所具有的效度方面,它远不及实地研究的方式。限制了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很难深入被调查者的思想深处,很难感受到回答者思想和行为的整体生活背景

16、P198调查研究方式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抽样随机性的挑战

二是自我报告方式的挑战

三是自我报告方式中“说的”和“做的”是否一致的问题

17、P252文献研究的特点

文献研究的优点:

1、无反应性

2、费用低,省钱省时

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

4、适于作纵贯分析

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

文献研究的缺点:

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

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以编码和分析

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18、P274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参与观察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技术相比,参与观察导致研究者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于他试图理解的那个社会世界的可能性最小,它常常是在“没有先入之见”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探讨的。因此,它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而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无论是结构式访谈还是自填式问卷),都要求研究者实现决定好一组要求被参访者把他自己关于所研究现象或行为的特定猜想、判断、看法和观点,强加给社会世界;在这种特定的注意力和特定的分析框架指导下得出的很可能是所研究的现象的变形的和曲解的图像。当观察者深入实地、完全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生活中,边同他们一起生活,边进行自己的观察时,他往往能够直接地、真切地感受被观察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特别有利于研究者“设身处地”地“理解”被观察者。

参与观察法的缺点:参与观察方法的缺点就想其批评者所概括地:其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信度(即缺乏可靠性);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的研究结果也是无法重复的。同时,参与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解释技巧。在参与观察的整个过程中,主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很大,而很难有比较客观地评价标准。特别是,研究者在参与观察中参与得越深,其主观情感、看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模式等方面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他在看待、分析和解释人们的行为时丧失客观性、中立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程度也就越深。

19、P277进行无结构访谈的特点

1、访谈前,要对访谈的主要目标和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明确地认识。

2、访谈前最好能对被访者的各方面情况和特征

3、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应该以被访者方便为主要原则

4、访谈时,开场白一定要说好

5、开始访谈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全部资料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谈员在这方面的表现

6、掌握正确的记录方法

20、集体访谈

集体访谈也称为座谈会,它是将若干个访谈对象集中起来,同时进行访谈的方法。集体访谈的最大特点是,访谈中不仅存在着访谈员与被访者之间的社会互动,同时还存在着不同个被访者相互之间的社会互动。要成功地组织好集体访谈,要开好座谈会,访谈员就不仅要掌握好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而且要组织和引导好被访者之间的互动。这就要求访谈员有更熟练的访谈技巧及组织会议的能力,正确地面对多个被访者。

一次集体访谈的参加人数通常以5-7为宜,最多不要超过10人。同时,应该注意P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15]

1 Weber, Max:Economy and Society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2 Mills, Charles Wright: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3 Merton, Robert K.: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4 Weber, M.: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社会》

5 Berger, P.L. and Luckmann, 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彼得.柏格,汤姆斯.卢克曼:《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

6 Bourdieu, Pierre: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皮埃尔.布迪厄:《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学批判》

7 Elias, Norbert:The Civilizing Process 诺伯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8 Habermas, Jürgen: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9 Parsons, Talcott: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10 Goffman, Erving: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欧尔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自我与社会》

12 Parsons, Talcott:The Social System 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系统》

13 Durkheim, Emile: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其本形式》

14 Giddens, Anthony: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

15 Wallerstein, Immanuel:The Modern World-System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16 Foucault, Michel:Discipline and Punish :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17 Kuhn, Thomas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18 Simmel, Georg:Sociology 格奥尔格.齐美尔:《社会学》

19 Beck, Ulrich:Risk Society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20 Braverman, Harry:Labour and Monopoly Capital 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

21 Adorno, Theodor W. and Horkheimer, Max: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西奥多.阿多诺,麦克斯·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

22 Gramsci, Antonio:Prison Notebooks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

23 Coleman, James Samuel: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詹姆斯.萨缪尔.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

24 Habermas, Jürgen: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尤尔根.哈贝马斯:《知识与人类利益》

25 Moore, B.:The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26 Polanyi, Karl: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

27 Blau, Peter Michael and Duncan, Otis Dudley:The American Occup 彼得.布劳,奥迪斯.戴德里.邓肯:《美国职业结构》

28 Gouldner, Alvin W.:The Coming Crisis of Western Sociology 阿尔文.古德纳:《西方社会学即将到来的危机》

29 Luhmann, Niklas:Social Systems 尼克拉斯.卢曼:《社会系统》

30 Mannheim, Karl:Ideology and Utopia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31 Becker, Howard S.:Outsiders: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霍华德.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

32 Marx, Karl: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33 Olson, Mancur:The Logic Collective Action 曼库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34 Durkheim, Emile: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爱弥尔.涂尔干:《劳动分工论》

35 Durkheim, Emile: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36 Garfinkel, Harold: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哈罗德.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研究》

37 Goffman, Erving:Asylums 欧尔文.戈夫曼:《避难所》

38 Lipset, Seymour Martin:Political Man 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

39 Mills, Charles Wright:The Power Elite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

40 Bourdieu, Pierre:The Logic of Practice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的逻辑》

41 Cardoso, Fernando Henrique and, Faletto, Enzo: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费南多.恩希齐.卡多索,恩佐.法雷图:《拉丁美洲的依附与发展》

42 Dahrendorf, R.: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an Industrial Society 拉夫.达伦多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43 Giddens, Anthony: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44 Goffman, Erving:Stigma 欧尔文.戈夫曼:《污记》

45 Kanter, R.M.:Men and Women of the Corporation 罗莎贝丝.坎特:《公司里的男人和女人》

46 Schütz, Alfred: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 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47 Berger, Peter L.:Invitation to Sociology 彼得.柏格:《社会学的邀请》

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

49 Etzioni, Amitai:The Active Society 阿米泰.埃奇奥尼:《积极的社会》

50 Glaser, Barney G. and Strauss, Anselm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巴尼.格拉斯,安瑟伦.斯特劳斯:《扎根理论的发现》

51 Habermas, J.: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52 Sorokin, Pitirim A.:Social and Cultural Dynamics 皮特林.索罗金:《社会和文化的动力》

53 Touraine, A.:Production de la societe 阿兰.图海纳:《社会的生产》

54 Weber, Max:Sociology of Religion 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

55 Weber, Max: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56 Arendt, Hannah: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57 Boudon, Raymond:The Logic of Social Action 雷蒙.布东:《社会行动的逻辑》

58 Braudel, Fernand: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和资本主义》

59 Durkheim, Emile:The Suicide 爱弥尔.涂尔干:《自杀论》

60 Geertz, Clifford: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柯利弗德.格尔兹:《文化的阐释》

61 Giddens, Anthony:Sociology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

62 Janowitz, Morris: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莫里斯.加诺维:《职业士兵》

63 Lazarsfeld, Paul Felix and Rosenberg, Morris:The Language of Social Research 保尔.拉扎斯菲尔德,莫里斯.罗森伯格:《社会研究的语言》

64 Lukács, Georg: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格奥尔格.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65 Mies, Maria:Patriarchy and Accumulation on World Scale 玛丽亚.密斯:《父权制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积累》

66 Nisbet, Robert A.: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罗伯特.尼斯贝特:《社会学传统》

67 Palmer Thompson, Eric:The Making English Labour Class 埃里克.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68 Riesman, David:The Lonely Crowd 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

69 Schütz, Alfred:Collected Papers 阿尔弗雷德.舒茨:《舒茨文选》

70 Simmel, Georg:The Philosophy of Money 格奥尔格.齐美尔:《货币哲学》

71 Whyte, William Foote:Street Corner Society 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

72 Alexander, Jeffrey C.:The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的理论逻辑》

73 Althusser, L.:Reading Capital 路易斯.阿尔都塞:《阅读<资本论>》

74 Anderson, 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 本尼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

75 Arendt, Hannah:The Human Condition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

76 Baumann, Zygmunt:Postmodern Ethics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

77 Beauvoir, Simone de:The Second Sex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78 Benedict, Ruth:Patterns of Culture 鲁斯.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79 Blumer, Herbert: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赫伯特.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视角与方法》

80 Boudon, Raymond: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Action 雷蒙.布东:《社会行动的意外后果》

81 Bourdieu, Pierre:Outline of a Theory Practice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

82 Castells, Manuel:The Urban Question 曼纽尔.卡斯特尔:《都市问题》

83 Crozier, Michel J.:The Bureaucratic Phenomenon 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

84 Crozier, Michel J. and Friedberg, Erhard:Actors and Systems 米歇尔.克罗齐埃,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

85 Fanon, Frantz: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弗朗茨.法农:《地球上的不幸者》

86 Friedmann, G.:Problemes humains du machinisme industriel 乔治斯.弗里德曼:《工业社会》

87 Gans, Herbert J.:The Urban Villagers 赫伯特.甘斯:《城市村民》

88 Gerth, H.H. and Mills, Ch.W.: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汉斯.格斯,赖特.米尔斯:《马克思·韦伯:社会学论文集》

89 Giddens, Anthony:New Rules of the Sociological Method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90 Giddens, Anthony: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91 Goffman, Erving:Frame Analysis 欧尔文.戈夫曼:《框架分析》

92 Hughes, Everett Charrington:The Sociological Eye 埃弗雷特.休斯:《社会学见解》

93 Mann, Michael: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

94 Marx, Karl: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 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

95 Mauss, Marcel:The Gift 马塞尔.莫斯:《论礼物》

96 Popper, Karl R.: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

97 Poulantzas, Nicos: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 尼科斯.普兰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

98 Sorokin, Pitirim A.: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皮特林.索罗金:《社会和文化动力》

99 Thomas, William Isaac and Znaniecki, Florian: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 威廉.伊萨克.托马斯,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100 Wittgenstein, Ludwig: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社会学教师工作计划 [16]

社会学(sociology)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社会学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社会学跟社会心理学有关系,前者关心社会结构,后者关心社会行为。

社会学专业性不强,没有特别对口的职业,对于有美国留学意愿的人来说,这也就成为觉得这个专业比较“虚”的原因。但既然存在这个专业,那么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社会学专业因涉及面比较广,就业选择比较多就是它的一个优势,由于它不要求很强的专业背景,所以这也是美国留学转专业的一个权宜之计。现在很多文职方面的工作,只要专业化不强,社会学专业毕业生都可以胜任。

1、专业的调查公司。

a) 包括媒体调查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例如央视零点调查公司。这类是主流的社会学就业对口渠道。因为社会学专业系统学习了“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及“社会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技术”,和SPSS等课程,可以很好的胜任此类工作。

2、文秘和咨询方面的工作。

a) 目前咨询公司很多,需要社会学方面的人才。

b) 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公关策划和公共形象设计等文秘相关职位的。

3、人事或人力资源,和猎头公司职员。

a) 因为社会学专业包括“社会心理学”、“劳动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公共关系”等课程。

4、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媒方面的记者、编辑和策划的工作。

a) 社会学专业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对社会时事和社会生活有独特视角人才,其写出的新闻报道或社会评论才会有深度。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适于文笔好、文科功底好的同学。

5、应聘国内外的NPO、NGO组织。

a) 目前国外此类组织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包括中国儿童村、环保组织等。

b) 联合国的一些驻中国办事处、福特基金会、绿色和平组织、乐施会和美国教育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等等,也都属于此类组织。

文章来源:https://www.jt56w.com/gongzuojiantaoshu/10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