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书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检讨书大全 > 检讨书范文 > 导航

不生病的智慧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12-31

不生病的智慧读后感(经典七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7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生病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生病的智慧读后感 篇1

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匪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平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不生病的智慧读后感 篇2

品读《不生病的'智慧》,分享着“养身教母”马悦淩的养身心得,不禁被她朴实无华却精彩独到的见解所折服:健康的钥匙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我们明白了身体各种性能,需求以及危害健康的各种内外因素,并懂得食物,经络和神奇就能对生命的全方位的保护,才能保障健康。

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感到健康真的离我们很近,是我们忽略了它,在不知不觉中,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在生了病后,才觉得重要。我们有不生病的权利,但有时我们不能拒绝它的到来。我觉得这本书里面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病的本源以及自我医治的方法。人生活在这个喧嚣繁杂的社会中,日日为生计奔波,难免心力交瘁,压力、疑惑、环境污染、饮食不顺,皆是导致疾病的缘由。疾病是我们有意或无意伤害自己身体的结果,所以要想不生病,只有先修心,心稳才能身平。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有好的心态,就会心胸开阔。乐观积极的心态所产生的力量,超过我们的想象。只有通过食补和心补,我们才能更加健康美丽。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身体的各种性能,需求以及危害健康的各种内外因素。

健康是从补血开始,补血从食疗激活经络开始,血的重要性是食疗理论的中的重要核心,只要食物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就能保证人体内血的质量和浓度,保证了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能让人血量充足,要记住,食疗的重要性是贯穿人的一生,也是要落实在每天的每一顿饭上。上天给我们安排好的四季更替规律,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一定要尊重自然,不要长年躲在封闭的房间里享受空调与暖气“四季如春”的感觉,那是已经违背了大自然的本意。人还要有充足的睡眠,养足精血不要随意消耗生命的宝贵年华和生活质量。人只不过是宇宙间不起眼的尘埃,与大自然相抗衡,其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焕发生机。

我觉得这本书里面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病的本源以及自我医治的方法。人生活在这个喧嚣繁杂的社会中,日日为生计奔波,难免心力交瘁,压力、疑惑、环境污染、饮食不顺,皆是导致疾病的缘由。

疾病是我们有意或无意伤害自己身体的结果,由此带来的痛苦只是我们应得的报应,所以要想不生病,只有先修心,心稳才能身平。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有好的心态,就会心胸开阔,乐观积极的`心态所产生的力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精神文明,通过食补和心补,使我们更加健康美丽。

不生病的智慧,其实是一种简单的智慧。贫富有方,心静身健。怎样才能“保”住健康?这本书的思维是心顺身健康。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要想祛病、不得病,首先需要正心。通过调整排除产生疾病的不良心理,能使顽固的疾病慢慢转好,直到彻底根除。

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为了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让我们彼此珍惜自己的身体,让我们好好过好每一天。《不生病的智慧》让我明白: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幸福的第一法宝。智者知道不生病的根本在养生,在于保证身体健康。只有拥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把握住不生病的智慧,健康快乐的生活,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天!

不生病的智慧读后感 篇3

遇见这本书,是在一个朋友家里,无意间在她的书桌上发现的,当书的题目映入眼帘时,我不禁问自己,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到关心教育了吗?学校里教会孩子的究竟是什么,是学会写作?是学会计算?还是学会某种特长呢?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学会关心家人、朋友、甚至小动物等,他们真的太需要学会关心了,所以我果断地问朋友借下了。

诺丁斯是美国的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在书中告诉我们: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她同意海德格尔的观点: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是对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但诺丁斯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学会关心的首要秘诀在于专注。专注在此并不意味着疯狂或者痴迷,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和接受。当真正关心一个人,就会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种专注或者关注可能仅仅持续片刻,以后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但在任何关心的交流过程中,它都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说:当一个陌生人向我问路,我们之间的交流就可能变成一种关心关系,即使这种交流的时间很有限。我专注地倾听他的问题和需要,然后认真地回答他。当他接受了我的专注、认真和答案,这种关心的关系就完成了。

诺丁斯还批判了现代人的关心现状:不关心(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部分关心(关心知识、伟大事业、物质世界、动植物,却对同类缺乏同情),伪关心(以关心的名义干危害他人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她赋予关心全面的含义: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她还坚定的说:毫无疑问,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包括正视精神信仰问题。

无疑,诺丁斯是在用“关心”来治疗千疮百孔的教育。她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人类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

如何具体地实践关心教育?诺丁斯告诉我们,需要因地因人采用不同的策略:或严厉或温柔;对严肃者要敬慕和尊重,对温柔随和的人可以通过拥抱;有时,关心只需几分钟的注意,有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她提醒我们,智力上的注意力并非就能转移到人际关系中去,很多智力高度发达的人对其他人和其他生命形式毫无兴趣,漠不关心。

教育学生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一种鼓动关心和连续性。如果希望教育成功,必须从建构信任关系开始,并且持续维护和完善这种信任关系。在学校里我们会过多的强调学习。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这样过多的强调就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对成年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很难再花很多的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遇到火灾的时候他到底会不会自己逃脱危险?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的关心。自我的身体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义自我的情感部分,精神部分和智力部分。

关心不是孤立的,自我从来就是存在与一系列人际关系之中的。在特定的时间内,我们作为个人的态度与行为将会影响身处的各种人际关系的质量,我们要教会还学会关心他人。作者用整整的一章节文字来讲述。总结下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作者认为存在很多所有人都共同关心的领域,因而孩子在这些领域内的能力必须得到开发。第二,驾驭必须开发所有孩子都具有的某种特殊能力或者智慧,这要求我们对猛力的多元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第三,对各种关心领域的重视和能力的开发必须要考虑由于性别,民族和宗教而导致的各种差异。

看了整本书我觉得深有感触。如果我们真正爱孩子,我们就要不仅尊重孩子们所显示的各种才能以及他们后来所从事的各种职业,我们还要深切的关心他们。

不生病的智慧读后感 篇4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书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类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在这世界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想运气至为重要。

不生病的智慧读后感 篇5

不生病是所有人最大的心愿和追求,可是往往绝大多数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充当着自己身体的无形杀手!医学理论说:人的一生,35岁前是基本健康期,35-45岁是疾病累积期,45-55岁是疾病爆发期,60岁如果身体各个器官都没有明显的疾病的话,就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70岁人的身体机能全线下降,又进入一个老年疾病的高发期。而如何在35岁前,或者在疾病爆发期到来之前,把疾病阻止在萌芽之中,这正是《不生病的智慧》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以下是我在读这本书时,觉得比较适合我们的诊断及养生方法,在这里跟大家共享:

那么,如何诊断自己的身体的好坏?又如何防止呢?

1)第二掌骨诊断法

当你沿着食指指背的根部轻轻往下推至腕部,就能非常清晰地摸到一根硬硬的骨头,这就是第二掌骨。如果这根骨头上没有多余的肉,没有疙疙瘩瘩的凸起或凹陷,骨质很强硬,说明这个人下时候身体锻炼做得不错,现在的身体素质也很好;但是如果感觉骨头到处疙疙瘩瘩,这就说明这个人是从小很多病的人。

还有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种,就是骨头摸上去还算清晰,但仍会摸到一处或几处凸起,根据下面的穴位图,一摸就知道自己哪个器官有病了,而且这个凸起的部位,死劲摁会感到非常的疼,而且两只手掌都要摸,如果左侧疼痛比右侧严重,则说明左侧的病重。

那么,摸到自己有病是,如何给自己治病呢?

摸到自己的第二掌骨有压痛或有凸起,说明你身体相应部位有病,有空的时候多揉揉,不要用手指的指腹去压,因为面积太大,不易压得准,建议用拇指的关节处去压,力度要集中,要大。如果突然胃疼,压第二掌骨100下,左右手都压,胃疼很快就可以缓解,同理,其他部位不舒服的人,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治疗。

2)指甲上的半月形诊断法

健康的人大拇指的半月形应该占整个指甲的1/4,其余手指,除小指外,都应该有1/5-1/6.如果只有大拇指有半月形,所以体内寒重,如果五个手指都没有半月形,说明体内大寒而且营养状况及气血都不好。

驱除体内大寒,有几个好办法:

1、天天泡脚法。

2、食疗:在自己炒菜的时候多放些生姜、生姜红糖水冲鸡蛋(胃寒的人空腹喝)、黑米煮成稀饭天天吃。

3、禁忌:西瓜、香蕉大寒,特别在冬天最好不要吃;苦瓜大寒,内寒的体质吃苦瓜真的会让你苦命;紫菜,特别在冬天不要给孩子吃;冷饮之类的就尽量少吃了。

生命诚可贵,让我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呵护自己的健康吧!

不生病的智慧读后感 篇6

最近读了这样一本书《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刚看到题目就被吸引,关心,何为关心?关心就是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字面上的意思好懂,可是怎样去关心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内尔·诺丁斯博士在书中就为我们做了解答。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开始,世界各个地方的教育家开始关注和研究学前教育,到1840年,福禄倍尔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大家开始培养和关心孩子在学前教育时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再到1923年陈鹤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我国也开始了自己研究和培养优秀的幼儿,近些年,国家对学前教育更加重视,大力培养优秀的教师和给孩子一个创造一个有趣健康的学习环境。这些无不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在之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很多的教学活动都偏于小学化,呆板的老师、机械化的语言,很难培养出孩子多方面发展的能力,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人文教育不是某种职业的训练,却是某些职业的训练。普通教育成了为孩子升入大学作准备的教育。这种实践的结果是,大多数孩子既没有得到任何有实际价值的知识或者技巧,也没有养成一种对未来最终要做的工作的欣赏和喜爱。相反,他们很有可能学会一种对体力劳动者的鄙视,这种鄙视也有可能指向他们自己。”为什么会培养出这样一些有负面思想的孩子呢?我想这一切都与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不够,如果想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关心他人的人,首先作为他们老师的我们,要先学会关心他们和爱护他们,并且信任他们,书中还写道“抚养孩子和教育学生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一种互动关系和连续性。二者要想成功,都必须从构建信任关系开始,并且持续维护和完善这种信任关系。

现在学生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他们如浮萍一样四处飘荡。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这很重要。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边关系。”

诺丁斯在书中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这个以“关心”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所涉及到的各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也启发了我,让我反思,我对孩子们的关心够吗?对孩子关心的方式对吗?我是否是把他们当做我自己的孩子来爱护呢?关心并不是嘴上随便说说的“我关心你呀,我是为你好”而是真的发自内心,诺丁斯也在书中告诉我们“我们无需告诫学生去关心,我们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从而来演示如何关心。…关心他人的能力高低或许取决于有多少被关心的经历。即使一个孩子年龄太小,不能成为一个关心者,他也可以学会如何成为一个被关心者。”

我们身边的人会因为你的态度而选择怎样对待你,那我们身边的孩子也会因为我们对待他的态度学会对待别人。教育孩子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会多少多少的唐诗认识多少多少的字,关心孩子和让孩子学会关心,也是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不生病的智慧读后感 篇7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