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书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检讨书大全 > 检讨书范文 > 导航

关于战争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5-01-04

关于战争的故事(精华8篇)。

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它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革命小故事(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战争的故事 篇1

柔和的灯光下,王文龙有些伤感。他的脸膛坚毅而富有沧桑感。

整整二十周年过去了。王楚楚,少年英烈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昨晚,温州市工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王文龙应邀来到报社,向记者絮絮回忆女儿牺牲后,有关部门领导、社会各界对王家的关心,和亲朋好友对王楚楚的怀念。

1985年7月31日,她在市区蒲鞋市龟湖边为救援一名5岁的落水女孩而献身,牺牲时年仅9岁。1986年3月1日,被确认为革命烈士。

“我和楚楚的妈妈都很欣慰,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没有忘记她。明天下午,她的母校瓦市小学要组织学生到翠微山楚楚雕像前进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他的眼睛渐渐潮红,“她从小就特别懂事、聪慧乖巧,我们当时都上业余大学,工作、学习都很忙。楚楚自己上学放学,回家拖地、做饭,帮助邻居孩子学习。她的日记记录下她成长的轨迹。牺牲时,我们非常心痛。瓦市小学校园、翠微山烈士墓、省烈士纪念馆都有她的塑像,还为她出了书。党和政府给了她这么高的荣誉,我们已经非常满意了。”

“我有2个女儿,一个19岁了,一个永远9岁。”他的话不多,但字字清晰。多年来,他们坚强地生活,坚守一个共同的信念,为明天而活,为写一页明天的美丽故事来告慰楚楚而活。全家都在努力,没有让楚楚失望。妹妹琼唯已是高三学生,学习成绩在级段里名列前茅。

当年栽下的松柏,如今已繁茂高耸,楚楚的铜像就在那苍松翠柏间,目光投向这个每天都在变化的城市。 在他浑厚的语音中,记者努力想象楚楚今天的模样:她该三十而立了,亭亭玉立的年龄,大学毕业,也许已经工作,恋爱,结婚,品尝生活的甜美。可她已经在地下长眠了20多年,永远定格在9岁,一副纯洁的天使模样。

王楚楚,是时代的精英,少年的典范,她用黄金般的年华实现了不朽的永恒。她以最宝贵的生命,以一腔热血赋予这片土地最鲜艳的红色,留给后来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活着的人们见义勇为,维护正义,也带给我们深层的思考:如何提倡对孩子自护自救及救助他人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关于战争的故事 篇2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关于战争的故事 篇3

地道战在我国有悠久的,最早的地道战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地处中原的郑国(都城在今新郑市)最先使用了这一战法。

公元前549年冬,陈国国君陈哀公追随楚康王领兵伐郑。陈军进兵的路上大搞破坏活动,见井填井,见树砍树,把郑国祸害得不轻。郑国人咽不下这口气,发誓必报此仇。公元前548年6月,经过半年厉兵秣马,郑国执政子展、少正子产率700辆战车大举伐陈。就在这次战役中,郑国成功使用了地道战。

挖地道在郑国是有传统的,当年郑庄公因老娘支持弟弟谋反愤而与之绝情,起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在好心人颖考叔调和下以“掘地见母”的方式和母亲恢复亲情,这场“母子如初”的感人会见就是靠挖地道得以完成的,史称“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隧”指的就是挖地道。由此可知郑国人对这一技术运用之早。不过,把地道技术运用于战争,还是这次伐陈之战。史载“宵突陈城,遂入之”,郑军在夜间发动进攻,一举攻入陈城。如何进攻呢?靠的是“突”。“突”是什么意思呢?战国时的《墨子》一书中将当时使用的攻城方法归纳为12种,其中“穴”、“突”、“空洞”三种都是指地道战的战法。西晋大经学家杜预对《左传》上有关这段记述的注释是:“突,穿也。”就是说郑国军队是通过挖地道的战术穿过城墙,攻占陈国都城的。

郑国军队神兵天降般地出现,让毫无防备的陈国人惊恐不已,四散奔逃。国君陈哀公扶着太子慌不择路,一头扎进了阴森恐怖的乱坟堆里,好在遇到了大夫司马桓子,陈哀公急呼:“快来救我!”司马桓子只顾自己逃命,哪里还管什么国君不国君,随口编个瞎话说:“抱歉啊陛下,我还要巡城呢!”说罢就溜了。

陈哀公正犯难,迎面又遇上了臣子贾获,这贾获比滑头的司马桓子厚道多了,一见国君,二话没说把自己车上的老娘和老婆统统赶下,慷慨地将车交给陈哀公。陈哀公感动得想掉泪,表示要和贾获一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贾获十分坚定地说:“这怎么可以,您和女人同坐一车,不吉利啊!”说完,和妻子一起搀着老母躲进坟堆里,没想这一倒腾反而躲过了祸难。

郑国军队打下陈城,并没有学着当初陈国军队的样子纵兵破坏,而是处处摆出一副文明之师的做派。子展下令军队不可进入陈哀公的宫室,还和子产亲自在宫门口“严防死守”。深受感动的陈哀公让司马桓子把宗庙的祭器赠送给他们,并穿上丧服,抱着社主牌位,让手下的男男女女分开排列捆绑,等候郑国军队发落。

郑国人再次展示了谦谦君子之风,子展拿着马缰绳觐见陈哀公,再拜叩头,并捧着酒杯向陈哀公献礼。子产进来清点俘虏的人数后就退了出去。随后郑国人向陈国的社主祝告消灾去邪,司徒、司马、司空分别将百姓、兵符、土地归还陈国。郑国此战已达目的,于是罢兵回国。

关于战争的故事 篇4

1937年,日本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在此期间,涌现出无数大义凛然的抗日英雄。他们为了保护祖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搭成了一座城墙,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安宁之日。

我读过许多关于抗日英雄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杨靖宇将军,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领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对他割头剖腹,惊骇地发现他的胃肠里竟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动。读到这个故事,我不禁义愤填膺,这就是我们勇敢无畏、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像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如冯玉祥、赵尚志、马定夫、周建屏等等,他们和杨靖宇一样,为了祖国不怕牺牲,顽强抗日,书写了一部部英雄的不朽篇章。

敬爱的抗日英雄们,祖国今天的安宁之日是你们用鲜血换来的,你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赞扬!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忘国耻,奋发向上,探索科学知识,为国争光就是我们丝毫不能推卸的责任!

关于战争的故事 篇5

这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

以乐毅为上将军的燕国大军,联合了好几个国家的队伍,共几十万人,向齐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燕军所向披靡,很快攻克了齐国的首都临淄,齐王吓得逃到山东,这时,楚国派来一个姓淖的将军,口口声声要来声援齐国。齐王信以为真,任他为相,没想到他并非真心相助,而是想借机与燕国瓜分齐国。没多久,齐王就被这个阴险的家伙杀害了。

乐毅的燕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接连攻下齐国的70座城市,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还在苦苦的坚守中。

齐国眼看就要灭亡了。

临淄陷落,国君身亡,百姓只得四下逃命。齐国的大路小道上,挤满了逃难的人群。齐王远房的族人中有个叫田单的人,曾在临淄当过管理市场的小官,迫不得已,也随着旋人坐车逃了出来。路上,人群、车辆、马匹,拥挤不堪,半天还走不了10里路。田单便叫人把车停下来,亲自动手把大车的车轴锯掉,并在车轴的头端装上铁罩,以保护车轴。大车一辆接一辆地从身边走过,不少人伸出脑袋望着正忙得满头大汗的田单,笑话他:“都什么时候啦,你还在这儿摆弄车子?是车子坏啦?”田单摇摇头:“不,我想让它跑得更快!”逃难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说他傻,有的说他聪明。田单也不争辩,继续改装他的大车。

再往前,是一座山口,道路更窄了,人多车也多,不知谁喊了一声:“燕军来了!”逃难的人倾刻大乱。许多大车因车轴太长,互相撞击,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速度跟蜗牛爬的一样。车轴没有铁罩的保护,有的一碰就断。

大车走不动,就有可能被燕军截获,落得个车毁人亡的下场。

只有田单的大车,坚实牢固,车轴很短,和周围的大车很少碰撞,不大一会,便脱离了险境,摆脱了追兵。

后来,人们纷纷向田单取经,并在他的指导下,把自己的大车也进行了改装。

没过多久,燕国的大军便将即墨围住了。即墨是齐国仅剩的两座城之一,倘若失守,齐国就没指望了。而在这时,镇守即墨的将军已经阵亡,必须有个人来挑头,带领即墨人与燕军作战,死守即墨,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许多人把目光落在田单身上,他们说起田单在路上改装大车的情景,都认为他是个聪明勇敢的人,一致推举他担任主将。(wwW.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田单开始有些犹豫,继而一想,国破家亡,还有什么可以推三阻四的`呢?便道:“既然诸位信得过我,我愿与大家一道,死守即墨,与城池共存亡!”在众人的拥戴下,田单担任起即墨城的抗战指挥官。

一连几天,田单吃不好,睡不稳,夜夜到天明。他一直在想,如果不采取巧妙的办法,是不可能战胜强大的燕军的。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绝妙的离间计。他打听到刚即位不久的燕惠王在做太子时曾受过乐毅的奚落,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何不略施小计,削弱乐毅在燕惠王心目中的地位。于是他派人星夜赶到燕国首都,四处散布谣言,说乐毅为什么迟迟攻不下即墨?是想借机在齐国寻找支持自己的力量,好在齐国称王。他根本瞧不起燕惠王,不想回去为他效劳,因为目前尚未成功,当然就不认真攻打即墨了。

关于战争的故事 篇6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项羽、刘邦灭秦之战中,项羽全歼秦军主力章邯部于漳水(即今河北境内漳水),污水(漳水支流,位于今河北临漳附近)的一次追歼战。

是年十二月(秦制,十月为岁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平乡镇)之战中,项羽歼灭秦军王离部。是时,章邯部20万人,屯于棘原(今河北平乡西南平乡镇南)。项羽率部乘胜追击至漳水南岸。章邯屡次败退,又受秦二世及赵高猜忌,派人向项羽求和未成,遂筹划退兵。项羽乘章邯狐疑不定,令蒲将军等奉一部兵力,日夜兼程渡过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位于今河北滋县西南),至漳水南岸击败秦军一部,切断章邯军退路。项羽率主力于汗水,大败秦军。章邯惧怕秦廷责杀,再次派人乞降。项羽因军粮不足,准其所请。三年七月,章邯率秦军20万人,在洹水南岸的殷虚(今河南安阳)投降项羽,后被项羽全部坑杀。

关于战争的故事 篇7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这年9月的一天,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不幸,致远号中了鱼雷,船体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献出了生命。

关于战争的故事 篇8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吗!”

二婶拉着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