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检讨书大全 > 检讨书范文 > 导航

检讨书范文|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合集14篇)

发表时间:2019-12-30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合集14篇)。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p>

2、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p>

3、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p>

4、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p>

5、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人谦逊是安全。<\/p>

6、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p>

7、克服了恐惧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p>

8、时间碾碎万物;一切都因时间的力量而衰老,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p>

9、我认为,与战胜敌人的人相比,战胜欲望的人更加勇敢。<\/p>

10、教育是富人的装饰品,穷人的避难所。<\/p>

11、工作的目的便是获得空闲。<\/p>

12、对谁都是朋友,实质对谁都不是朋友。<\/p>

13、幽默的秘诀是出人意料。<\/p>

14、变体:有七个原因决定了所有人类的行动:机遇、本性、强迫、习惯、理性、激情和欲望。<\/p>

15、羽毛相同的鸟,自会聚在一起。<\/p>

16、所谓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p>

17、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p>

18、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p>

19、一个纵情恣乐毫无节制的人,会变成放荡的人;一个像乡下人一样忌避一切快乐的人,会变为麻木不仁的人。<\/p>

20、吠犬之用,胜于睡狮。<\/p>

21、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p>

22、一个智者的目标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尽其可能地避免不幸。<\/p>

23、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p>

24、“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p>

25、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看重复做什么样的事。<\/p>

26、人,在最完美的时候是动物中的佼佼者,但是,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政治学》<\/p>

27、即使上帝也无法改变过去。<\/p>

28、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p>

29、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p>

30、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p>

31、是朋友,就不会把秤放在他们中间。<\/p>

32、我们日复一日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因此所谓卓越,并非指行为,而是习惯。<\/p>

33、挚友如异体同心。<\/p>

34、善就是幸福,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p>

35、好感是友谊的先决条件,但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p>

36、所谓奴隶,就是欲望战胜理性的人。<\/p>

37、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p>

38、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p>

39、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轻浮的人则模仿卑劣的人的行动。<\/p>

40、勇敢乃是自信与害怕中间之道。<\/p>

41、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p>

42、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p>

43、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友出于必需;在幸运中,寻找朋友出于高尚。<\/p>

45、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p>

46、谬误有多种多样,而正确却只有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失败容易成功难,脱靶容易中靶难缘故。<\/p>

47、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简单,但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式生气,这却不简单。《伦理学》<\/p>

48、把权力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政治学》<\/p>

49、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诗学》<\/p>

50、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与其说是起因于当事人的缺点,毋宁说是以其优点为杠杆产生的。<\/p>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德国学者卡西尔的符号论美学理论,作为其独特的符号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20世纪西方美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他的符号哲学理论入手,初步探讨其对艺术的基本界定:艺术是一种超越性的构型过程.其中,又包含三方面的.规定:艺术是一个发现实在形式的过程;艺术是一个创造性的构型过程;艺术是一个超越实在的解放过程.

作 者:夏红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4) 分类号:B83-069 关键词:卡西尔   符号论美学   超越性   构型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介绍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ισο?λη?,英语:Aristotle,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帝的老师。他在许多领域都留下广泛著作,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发展出的学派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延伸,一些人则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所代表的是古代哲学里最主要的两大学派。

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室医师的儿子,从小对自然科学特别爱好,也很钻研。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作一些外科手术。亚里士多德17岁那年前往雅典,成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他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柏拉图夸他是“学院之灵”。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创办了一所吕克昂学院,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由于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夏天,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回师巴比伦的途中病故。从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他决定离开雅典,离开吕克昂学院回到母亲的故地过隐居生活。公元前322年因病逝世,葬在卡尔基,终年62岁。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

1.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与物理学关系较多的有:《物理学》、《天论》、《起源与衰灭》、《气象学》。另有一本《力学问题》为后人伪作。

2.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这门学科的名称,“物理”一词的现代拉丁文“Physica”,是他从希腊字φνσιζ(自然)一词推演而来的。此外,他对地球的大小作出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合理的估计。

3.亚里士多德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奇妙的生物世界进行了大量调查。他带领助手周游各地,搜集标本,分门别类,并且尽可能了解同动物和植物有关的各种知识。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生物学家。他一生最有价值的科学贡献,也正是在动物学和解剖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植物进行了分类,解剖过几十种动物,正确地指出了鲸鱼是胎生的,描述了反刍动物的胃、鸡胎的发育、头足纲动物的再生现象等。

4.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对虹、视觉、管长与乐音的关系等物理现象作过一些初步的观察和解释,他还从月食和星座的变迁推证了地球是圆形等。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1、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

3、幸福就是至善。

4、好感是友谊的先决条件,但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5、人类所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实用、鉴别。

6、 吠犬之用,胜于睡狮。

7、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8、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9、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轻浮的人则模仿卑劣的人的行动。

10、所谓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

11、天才必然和疯子结成亲密的联盟。

12、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13、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14、邪恶事件起因于邪恶。

15、记忆为智慧之母。

16、幸福在于自主自足之中。

17、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

18、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轻浮的人则模仿卑劣的人的行动。

19、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20、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语言形成的。

21、最易于使人衰竭,最易于损害一个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

22、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23、怜悯是一个人遭爱顾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24、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25、人生最终的价值在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26、人以为我最聪明,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是什么都不知。

27、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

28、如果恶完全变成不堪忍受的,它也将自灭。

29、没有人会选择孤立状况的整个世界,因为人是政治生物,他的本性要求与他一起生活。

30、美丽的相貌和优雅的风度是一封长。

31、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

32、美是一种自然优势。

33、谬误有多种多样,而正确却只有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失败容易成功难脱靶容易中靶难缘故。

34、青年希望表现自己的优越性,在荣誉和金钱之间,更喜欢前者,因为他们还没有感觉到对金钱的需要。

35、一个人面对正当之事物,从正当的时机,而且在这种相应条件下感到自信,他就是一个勇敢的人。

36、一个人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百在于本身真正值得这荣誉。

37、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

38、情感,是指嗜欲,忿怒,恐惧,自信,妒嫉,喜悦,友情,憎恨,渴望,好胜心,怜悯心,和一般伴随痛苦或快乐的各种感情。

39、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40、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时爱着真理,在危险时更爱真理。

41、人,在最完美的时候是动物中的佼佼者,但是,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他在动物中就是最不神圣的,最野蛮的。

42、人类是天生社会性的动物。

43、人类所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实用、鉴别。

44、人们为善的道路只有一条,作恶的道路可以有许多条。

45、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46、善性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高尚和值得称赞的。

47、上帝所做的、胜过一切想象中的幸福行为,莫过于纯粹的思考,而人的行为中最接近这种幸福的东西,也许是与思考最密切的活动。

48、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

49、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50、人,在最完美的时候是动物中的佼佼者,但是,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他在动物中就是最不神圣的,最野蛮的。

51、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

52、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语言形成的。

53、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54、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55、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

56、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

57、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爱着真理,在危险的时候更爱真理。

58、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59、一个纵情恣乐毫无节制的人,会变成放荡的人;一个像乡下人一样忌避一切快乐的人,会变为麻木不仁的人。

60、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

61、即使上帝也无法改变过去。

62、吠犬之用,胜于睡狮。

63、勇敢乃是自信与害怕中间之道。

64、学问是富贵者的装饰,贫困者的避难所,老年人的粮食。

65、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66、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 ,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67、教育并不能改变人性,只能改良人性。

68、人们为善的道路只有一条,作恶的道路可以有许多条。

69、聪明人总是与另外的聪明人意见相符;傻瓜常常既不赞同聪明人,也不赞同笨蛋。与此相似,直线总能与直线相吻合;而曲线既不彼此吻合,更不会同直线相一致。

70、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

71、一个纵情恣乐、毫无节制的人,会变成放荡的人;一个像乡下人一样、忌避一切快乐的人,会变为麻木不仁的人。

72、情感是所有样感觉:它们改变人们,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并且还伴随着愉快和痛苦感觉。这类情感有愤怒、怜悯、恐惧等等以及与它们对应的情感。

73、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

74、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75、美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76、谬误有多种多样,而正确却只有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失败容易成功难脱靶容易中靶难缘故。

77、一个人面对正当之事物,从正当的时机,而且在这种相应条件下感到自信,他就是一个勇敢的人。

78、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79、教育是廉价的国防。

80、教育在顺境中是装饰品,在逆境中是避难所。

81、长期的无所事事最能使人衰竭和毁灭。

82、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闲暇。

83、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84、羽毛相同的鸟,自会聚在一起。

85、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

86、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87、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友出于必需;在幸运中,寻找朋友出于高尚。

88、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89、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

90、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91、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92、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

93、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94、放松与娱乐,被认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95、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96、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97、革命应不是琐细小事,但它却是起源于琐细事物。

98、公正是赏罚公明者的美德。

99、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100、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

101、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102、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103、教育是廉价的国防。

104、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

105、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106、人以为我最聪明,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是什么都不知。

107、善性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高尚和值得称赞的。

108、如果恶完全变成不堪忍受的,它也将自灭。

109、邪恶事件起因于邪恶。

110、即使上帝也无法改变过去。

111、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112、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

113、知识分子优于文盲,如同活人优于死人。

114、知识是为老年准备的最好的食粮。

115、挚友如异体同心。

116、仲裁人要以衡平法为依据,法官要以法律为准绳。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宗白华先生的是其一生美学思想的结晶.在意境理论、诗学理论、艺术创造理论和艺术辩证法等方面,宗白华先生都发表了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由此形成了其完整的'美学思想.

作 者:周成平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刊 名: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JUNIOR TEACHERS' COLLEGE(EDUCATION SCIENCE) 年,卷(期): 24(4) 分类号:B83-05 关键词:宗白华   美学思想   意境理论   诗学理论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亚里士多德学习的故事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一位宫廷医生,亚里士多德出生后,父母十分重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十七岁时,被父亲送往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修学。由于亚里士多德天资聪颖,并且勤奋刻苦,所以很受教师柏拉图的重视。柏拉图担心亚里士多德误入歧途,便对亚里士多德说:“要给你戴上缰绳。”言下之意就是,亚里士多德思维敏捷,不一样于一般人,如果不严加管教的话,亚里士多德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

虽然亚里士多德很尊敬柏拉图,可是在学术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有自我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所以,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我爱我的教师,可是我更爱真理。”柏拉图晚年间,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因为学术观点不一样,所以经常发生争吵。等到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又在柏拉图学园呆了两年时间,等到新领导上任后,亚里士多德便离开了雅典。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与柏拉图的解释不同,亚里士多德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反对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认为理性是人本质的一部分,本质不能从实体上分开。(人要么秃头要么有头发,但是有头发或者秃头,对人的本性来说都不是本质的。它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后来,他提出了历史上最着名“三段论”,具体论证过程是这样的:

所有人都要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尽管亚里士多德,某些关于世界的经验论还不够完善。但他的逻辑学、伦理学、美学仍然是人类思想的永恒典范。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公元前320多上前的雅典城郊外,常常能够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跟随着十多位青年,他们或是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漫步交谈,或是坐在山谷溪旁的大石块上,热烈地讨论着。“教师,您再讲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老人捋了捋胡须,缓缓地说到:“我们希腊人有个很趣味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十分完整的‘三段论’吗”……雅典人都明白,那是亚里士多德正在给他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上课呢。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医生。

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当时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教师柏拉图看重。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十分聪明,思想敏捷,不一样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教师,可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我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的教师,可是我更爱真理。”在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和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会把教师问得答不上来。他不一样意柏拉图把真实存在看成是“人的理念”的唯心观点。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树就是树,由种子长成,结出果实。离开实实在在的树,仅仅是头脑中的树的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之后,亚里士多德最终抛弃了柏拉图的许多唯心论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永恒的,不是靠什么观念产生的。是先有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三角形状的东西,然后在人们头脑中才有三角形的观念。

代数和几何的定律是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他还认为,生命和世界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空间和物质。这些都具有必须的辩证法观点。可是,亚里士多德碰到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还是要把教师的一些唯心论的观点搬出来帮忙,常常弄得自相矛盾,在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两种观点中摇来摆去。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从公元前343年起,他给当时的马其顿王国王太子亚历山大当教师。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办学。他首先提出了对青年学生必须进行“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划分年级的学制。他主张,对于7岁到14岁的儿童,国家应当为他们办小学,让他们学习体操、语文、算术、图画和唱歌。

对于14岁到21岁的青少年,国家应当为他们办中学,教他们历史、数学和哲学。体育是为培养强健的体魄,德育是为了培养自尊心和勇敢豪放的性格。他还主张,在青年们中学毕业之后,还要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继续培养。所以,他创办了吕克昂学园。这个学校是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主要中心之一。亚历山大国王十分支持亚里士多德办学,据说先后供给了800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60磅)的经费。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建立了欧洲第一个图书馆,里面了珍藏了许多自然科学和法律方面的书籍。亚历山大还通令全国,凡是猎手和渔夫抓到稀奇古怪的动物,都要送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学园里开展生物学的研究,时常解剖各种动物。经过无数次的解剖,师生们发现一条规律:动物进化愈是高级,它的生理机构也就愈是复杂。亚里士多德的学问十分渊博。教课之余,他还写了很多的著作:《工具篇》、《逻辑学》、《物理学》、《政治学》、《修辞学》、《形而上学》、《诗学》,等等,涉及到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生理学、美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的方面,并且都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认识是有系统的,分门别类的,从基本知识出发加以分析推论或归纳,从而构成一个体系。他是

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的逻辑学,在两千年前的欧洲思想界就已构成体系。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科学还处于胚胎时期,亚里士多德孕育了这一胎儿并使它降生。

希腊人之前的文化都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的每种神秘变化的,到处都是神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光辉成就之一就是能以宽广的胸怀和勇气把科学组织成一个有条不紊的庞大机体。可是,亚里士多德是拥护奴隶制度的。他认为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做奴隶,一部分做主人,是“当然而合理”的事,这又说明他思想中的阶级局限。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激烈地反对马其顿的统治。

有人告发了曾做了亚历山大教师的亚里士多德,准备将他逮捕。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及时得到消息,帮忙护送着他们的教师,逃出雅典,来到亚里士多德的故乡优卑斯亚岛的卡尔喀斯城避难。第二年夏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凄凉的境遇中死去。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挑战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故事

1590年的一天早晨,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比萨斜塔。他右手拿了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左手拿了一个一磅重的铁球,他将在斜塔上做物体自一由落体实验,以便验证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某一理论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物体降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例如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如果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而且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伽利略认为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他说:“假如亚里士多德的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话,由此推理,那么一百磅重的铁球的下落速度就应该是一磅重的铁球速度的一百倍,可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

对此,有人责难他说:“伽利略,你不是宣称自己是亚里士多德的崇拜者吗?怎么可以怀疑和否定他的理论呢?”

伽利略说:“我崇拜亚里士多德,为他广博的学识所折服,也被他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进取一精一神所感动。但是伟人也有局限一性一,不可能每句话都是真理。现在,我完全有理由反驳他的这个理论……”

虽然不少神学家、哲学家和物理学家都责难伽利略,说他“狂妄”,并说他“背叛”等等,但伽利略没有屈服,他登上比萨斜塔,要以事实来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一性一。

成千上万的人都来观看他的实验。伽利略用双手把两个重量不等的铁球同时推落下去……

“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了!”

“轻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下落速度是一样的。”

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在事实面前被推翻了。

【大视角】

能从名人的光环、千古的定论与众人的非难之中突破出来,殊为不易。然而,真知与正见总要经历否定之否定的漫长过程,才得不断涌现。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整理相关苏格拉底式的爱情观,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无奈,我们无法改变,无力改变,更糟糕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下面分享柏拉图式的爱情最后的下场收集了24条,大伙一起来阅读吧!

1、现在在一起,可能在一起,也不会在一起,记住我的话:错过了,可能永远不会再来。

2、时间带走一切。年复一年,你的名字,你的外表,你的性格,你的命运都会改变。

3、你温柔的柔情在我青春的肢体上绽放,就像太阳出来之前的天空曙光。

4、爱是一种感觉,当这种感觉不在时,我却还在强迫自己,这叫做责任!分手是一种勇气!当这种勇气不在时,我仍然鼓励自己,这是悲壮的。

5、如果你爱,就不要错过机会。鲁莽可能会让你后悔一阵子;懦弱,却可能让你后悔一辈子。

6、有些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流星,瞬间迸发出羡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

7、我不知道爱会做什么,因为我不能建议你分享我的贫穷。但是,如果你不爱我,生活对我来说就什么都不是。

8、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心里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需要的是自己的幸福。

9、当爱把两个人融为一个福气和一个神性时,生活的秘密就找到了。

10、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是因为我遇见了你,第一次笑是因为我流泪是因为我不能拥有你。

11、世界是如此的不完美。如果你想要什么,你就得失去什么。

12、时间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记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在湍急的流水中,是年轻隐隐的悲伤。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不多。看那些花在庭院前盛开。

13、健康、正常的爱情取决于两种情感的结合,可以说,温柔、深情;一方面,肉欲。

14、在爱情里,感情上,当你想要征服对方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对方征服了。首先是吸引力,然后是征服的欲望。

15、爱情分显珍贵,许多人不懂得珍惜。只有失去才能看到,其实最熟悉的才是最珍贵的。

16、谁不爱上一个年轻人呢?不擅长春天的年轻女子?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神圣的部分。

17、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人生有两种痛苦,一种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种是欲望得到满足。

18、我喜欢在你身上留下我的印记,却从不记得你从来不属于我。如果有一天,我不喜欢你了,我的生活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颓废、颓废,我也不想过那种生活了,所以,在我还没有放进去的时候。

19、完美的另一边刚刚上演了一场悲剧,所有的鲜血和泪水在枯萎的荆棘中培育出了一个萌芽,它将经历七次重生的雷雨,然后在潮湿的空气中绽放。

20、当爱轻拍肩膀时,即使是平时轻视诗歌和绘画的人也会成为诗人。

21、如果,不快乐,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么痛。

22、你走了,带着我所有的爱走了,只是一场分手。我在你背后忍住了眼泪,我想最后一次拥着你,我想对你说我爱你。

23、如果她(他)爱你,你也爱她(他),那么你一定不要对她撒谎,即使最好的欺骗是不要有,因为她(他)毕竟是你最爱的人。

24、有些损失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有,有一个人一定要好好爱她。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沮丧的妒忌者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院从事教学、研究、著述期间,常与学生们一道探讨人生的真谛。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他:“先生,请告诉我,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境沮丧呢,”

亚里士多德回答:“因为折磨他的不仅仅有他自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

公众的事务

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在雅典时,有人对他说:“公众的事务,你离的越远越好。因为你说公正的话,人民恨你;你说不公正的话,天神要恨你。”

正好亚里士多德在一旁听到,立刻回答:“我热爱公众事务,因为我说了公正的话,神将爱我;我如果说了不公正的话,人民将爱我。”

用整个大海来填满这个洞

有一天,亚里士多德正在海边沙滩上走路。他看到有个人正在用勺子从海里舀水,然后把水倒在岸边他挖的一个小洞里。亚里士多德正在为他自我的问题着急呢。他没有在意——一次,两次,他走近了那个人,但那个人那么专注,以至于亚里士多德也好奇了:他在做什么,他没法控制自我,而那个人绝对地专注。他走到海边,舀满一勺水,带着水过来,把它倒到洞里去,再去海边

最终,亚里士多德说:等一下,我不想打扰你,但你在做什么,你搞得我莫明

其妙。

那个人说:我要用整个大海来填满这个洞。

亚里士多德,即使是亚里士多德,也大笑起来。他说:你真笨~这是不可能的~你简直是疯了。你在浪费你的生命~只要看看海有这么大,你的洞这么小——并且就用一把勺子,你想把大海都勺到这个洞里去,你简直是发疯了~回家休息去吧。

那个人笑得比亚里士多德还响,他说:是的,我会走的,因为我的工作做完了。

亚里士多德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你做的也一样——甚至更傻。看看你的头,它比我的洞还小。再看看自然、存在,它比这海洋还大。再看看你的思考——它们比我的勺子更大吗,这人走了,大笑着走了。亚里士多德怔住了。

吃饭的区别。

有人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亚里士多德回答:“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真理

公元前320多上前的雅典城郊外,常常能够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跟随着十

多位青年,他们或是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漫步交谈,或是坐在山谷溪旁的大石块上,热烈地

讨论着。

“教师,您再讲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老人捋了捋胡须,缓缓地说到:“我们希腊人有个很趣味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十分完整的‘三段论’吗”

雅典人都明白,那是亚里士多德正在给他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上课呢。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医生。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当时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教师柏拉图看重。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十分聪明,思想敏捷,不一样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教师,可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我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的教师,可是我更爱真理。”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中庸”除了教诲我们不走极端外,其本真内涵还应包括:1、适合(“中”)天、地、人三才(世界)之本来面目及其规律(“常”即“庸”),强调:适合(于),适中,故“中庸”是“真”。2、中庸是最高德性。故“中庸”是“善”。3、“中庸”是整个宇宙的普遍和谐,故“中庸”又是“美”。中庸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庸之道,仍然有其积极的现代借鉴价值。

作 者:李世忠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1 刊 名:探求 英文刊名:EXPLORING 年,卷(期): “”(4) 分类号:B21 关键词:中庸   现代价值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论文关键词: 阿恩海姆;格式塔;学;视觉动力

论文摘要: 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美学一般被把握为一种“视知觉形式完形理论”,把视知觉完形形式的生成归于视知觉的完形倾向之下。实际上,在阿恩海姆文本中有一个“完形”形式的生成机制在起作用,也就是任何视知觉形式的达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进行的;那么所有创造出来的形式,也都呈现为动力式样。同时,在视知觉形式动力作用下,意义、表现等在形式创造中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都得以产生。因此,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更多地将格式塔发展为形式的形成和建构的动力机制,从而使我们对之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被认为是现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之一。虽然在阿恩海姆以前,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已经开始把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基本原理运用于研究,但使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大放异彩的却是阿恩海姆,他被公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无论从中国,还是国外来看,可以说阿恩海姆对视知觉形式的研究,已经成了美学和的重要资源。

一、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介绍、评述,主要是把他当作格式塔心理学的形式理论在艺术领域的阐释者来对待的,而没有注意到其美学思想已经将视觉完形形式理论“动力化”了,因此,对其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主要原因是国内的一般学者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研究大都建立在《艺术与视知觉》(1954)和《视觉思维——直觉心理学》(1969)这两部著作上。在对《艺术与视知觉》(1954)的理解上,大多者主要关注视知觉的“完形”倾向,而没有对视知觉形式动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对《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这部著作也只是关注视觉与思维的问题,而没有从视知觉形式动力之于视觉思维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审视。尽管国内有的学者对阿恩海姆“张力”理论给予了充分关注,但没有发现他在1974年再版的《艺术与视知觉》中已用“动力”代替了“张力”的核心概念的情况。因此,国内学者一般在论述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时,大都谈的是他的“张力论”,而不是“动力论”。
美国天普大学教授Ian Verstegen在“Arnheim, Gestalt and Art”一书中,对知觉动力理论在绘画、哑剧、以及诗歌等艺术门类中的具体体现进行了探讨,但没有从视知觉形式的形成和建构的动力机制这个角度对阿恩海姆艺术理论进行研究。

二、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阿恩海姆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几乎一直在从事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系统应用于艺术领域这项工作。他使格式塔学派这门新兴的心理学在艺术领域的阐释变得完善和丰富起来。
在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他的研究重心也发生过改变,主要呈现为三个阶段。简单地说,第一阶段是从柏林大学到《艺术与视知觉》(1954)的出版,他的研究重心侧重于探讨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视知觉的简化倾向和组织本能来揭示“完形”性质。此间,“力”已经作为核心概念进入其中,他已经清楚地认为每一个视知觉形式都是一个“力”的式样,但他更多地是在分析式样中的“力”。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艺术与视知觉》(1954)一书中。第二阶段是在《艺术与视知觉》(1954)出版后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段,他把研究重心放在揭示视知觉的思维本质上,着重探讨了视知觉具有思维的性质,试图弥合感性与理性、感知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1969年出版的《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在这本书中,他用大量事实阐明了“动力”之于视觉思维的重要作用,“力”或“动力”在视觉思维中的创造性功能和内在机制。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时他已不再更多地考虑知觉与艺术问题,而是对知觉动力在具体艺术中的表现做了更多地思考。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论文和著作中,主要有《形状的动力》(论文,1966)、《形式的视觉动力》(1977)、修订版的《艺术与视知觉》(1974)以及《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1982/1988)等。

: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三、“力”的理论在阿恩海姆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尽管阿恩海姆美学理论研究重心有上述的转变,但这三个主要阶段都是以“力”为核心展开的,即他的视知觉“完形倾向”理论、“视觉思维”理论以及表现理论等主要理论都是建构在“力”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力”这一理论核心思想贯穿于他美学思想的始终。因为在阿恩海姆看来,艺术是建立在知觉基础之上的,而知觉又存在着“知觉力”和对于“力”的结构的组织、构建,因此,力的式样和结构对于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力”的概念构成了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基石。
阿恩海姆在著作中主要使用过四种“力”的概念,即“forces”、“tensions”、“dynamics”和“power”。“forces”是“力”,指的是由视觉对象的形状和构型所生成的力[1]。“tensions”是“张力”,是指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之间的聚合力,有强度但没有方向。“dynamics”是“动力”,是指在视觉对象中知觉到的有方向性的张力(directed tension),它的载体是矢量(vectors)[2]。“有方向性的张力就是我们讨论视觉动力时所要讨论的东西,它是形状、颜色和运动中的固有属性,不是通过观赏者凭借自己记忆中的想象加给知觉对象的东西。”[3]而“power” 的意思是“力量”,主要是指视觉式样本身及其组合所形成的视觉冲击力。他在《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这部著作题目中的“力量”用的就是“power”。虽然“力”这个核心概念贯穿于他美学思想的始终,但在其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力”的概念却有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第一阶段侧重于探讨艺术形式与视知觉的关系,通过揭示视知觉的简化倾向和组织本能来揭示“完形”性质。阿恩海姆在他的成名作——《艺术与视知觉》(1954)中有这样一段富有深意的表述:“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要求人们首先要记住: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正如一个活的有机体不可以用描述一个死的解剖体的方法去描述一样,视觉经验的本质也不能仅仅通过距离、大小、角度、尺寸、色彩的波长等去描述。这样一些静止的尺度,只能对外部‘刺激物’(即外部世界送到眼睛中的信息)加以界定,至于知觉对象的生命——它的'情感表现和意义——却完全是通过我们所描述过的这种力的活动来确定的。”[4]由此看来,“力”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意义从此段文本中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有一年,已做好外出云游打算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打算考验和点化一下一直追随他身边的年轻助手,以便自己不在家时,他能独当一面。

一天,亚里士多德将助手叫到身边,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仅要有过人的智慧,还要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遗憾的是,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没有找到,你帮老师寻找一位好吗?”

听到一向威严的老师竟然有求于自己,这位助手立即诚惶诚恐地回答:“好的!好的!”助手的样子显得谦恭温顺,“学生一定竭尽全力地帮老师寻找,保证不辜负您的信任。”

从第二天起,这位助手便不辞辛劳地四处寻人。时间不长,他便找到几位。令助手感到意外的是,他找到的那些自认为不错的人,都被老师婉言谢绝了。

他觉得很羞愧。他感到,老师给自己布置的这么小的任务都完不成,自己太无用了。想到这里,他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过了半个月,亚里士多德再次将助手叫到身边,抚摸着助手的肩膀,说:“孩子,真是辛苦你了,感谢你能如此用心地帮老师物色人选。”说到这儿,亚里士多德叹息了一下,紧紧地注视着自己的助手,最后一字一句地说:“可是孩子,你知不知道,其实你找来的那些人,他们还不如你啊……”

半年后,亚里士多德要外出云游了,可最优秀的人选还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对老师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可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叹了口气,充满遗憾地说:“本来,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了。”

停顿了下,亚里士多德最后一字一句地说:“孩子,老师想送你一句话: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啊!”说完,亚里士多德与助手握手告别,去云游了。

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年轻的助手幡然醒悟,深深地向老师的背影一鞠躬。

生活中,自卑于现状裹足不前,就永远不可能成就自己。只有自信者,才会努力塑造自己,向着人生的巅峰迈进。

✦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总结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发布时间: 2003-5-4  作者:秩名  
作为一种世界万物的解释原则,所谓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依据解释事物的特性或行为。在西方哲学史上,目的论解释肇始于苏格拉底,系统化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目的论原则一分为二:一是神学的外在目的论,成为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和证明上帝存在的重要论证;二是理性的内在目的论,为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所接受,至今仍在环境哲学等领域起作用。

目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富特色,对后来影响最大的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要么对此关注不够,要么产生一些误解。在参与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尤其是自然哲学部分)的过程中,笔者愈益觉得有系统探讨这一问题的必要,也积累了一些想法,现扼要呈献给学界诸君,期望得到专家指正。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是一个内容丰富、论证充分的系统理论,由自然目的、技术目的和理性目的三部分构成,其基本性质是一种与神学目的论有本质区别的理性内在目的论。限于篇幅,本文不全面详述有关内容,只重点讨论几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目的学说的根据;目的与目的因的含义及关系;亚氏目的学说的主要内容;亚氏目的学说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提出目的学说,有其理论的和历史的两方面根据。

从理论上讲,他所规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哲学家的任务决定了他必然要提出目的学说。

按亚氏的说法,哲学起源于“好奇”(thaumazo),即不理解不明白而又想知道,要追问为什么,寻找所以如此的原因。这样,就产生了哲学。因此,哲学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原和原因,尤其是最初的、第一位的原因。在他看来,这些第一位的根本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说:“既然原因有四种,那么,自然哲学家就应该通晓所有的这些原因,并运用它们——质料、形式、动力、目的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1998a22~25)也就是说,哲学要研究根本原因这一目标,决定了哲学家的任务必然是:考察事物的四种原因,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是此物而非他物、为什么能运动变化、主了什么东西而如此这般等各别学科无法回答也无权回答的问题。

亚氏进一步认为,在这四因中,如不认真研究目的因,就无法深刻理解其他三因。因为首先,从目的因与质料因的关系看,“尽管这两类原因都要被自然哲学家研究,但尤其要研究的是目的因。因为它是质料的原因,而并非质料是目的的原因。”(200a33~35)其次,从目的因与形式因、动力因的关系看,由于三者由“常常可以合而为一”,所以,如不研究目的因,就很难把握形式因和动力因在事物存在及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正因如此,美国出版的《哲学百科全书》才断言:“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根源于他的目的因和形式因相同一的观点。”[1]

从历史上看,亚里士多德对前辈的失望也决定了他必然提出目的学说。

在《形而上学》A卷等处,亚氏系统评析了先哲们的哲学观点。在他看来,前人对事物原因的探讨至少有两大根本缺陷。一是重质料因轻形式因和动力因,绝大多数人都在质料问题上争论不休,虽然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讲到动力因,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使用了形式因,但都说得不正确。二是用必然性来解释一切,忽视目的因。尤以德谟克利物为甚,他把“自然的一切行为都归结为必然性”(789b2~3)。客观地讲,亚氏的第二条批评有些苛刻,因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提出了目的论学说,亚氏不该断然否定。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目的论观点与亚氏的想法不合拍,才导致他得出“柏拉图也只使用了两种原因,即形式因和质料因”(988a10~11)的结论。

总之,事物的特性行为需要用目的来解释,哲学应该研究目的和目的因,而前人们又没重视这一解释原则,所以亚里士多德就自觉地担负起了建立目的学说的重任。



要探讨亚氏的目的学说,首先必须剖析他使用的两个核心概念:目的和目的因。

“目的”一词,亚氏用的是telos.按利德尔斯各脱合编的《希英大辞典》的解释,telos在希腊文中含义甚广,大致可归为六类:达到了目标,某事物或某行为的完成和实现;有计划的目的,主要的问题;兵士的身体;最高状态,长官(地位),充分权力的拥有;应当交纳的税务;进入神秘状态而实现的圆满性,秘传。但是,最基本的意思还是“终极、完成、实现、圆满”。英文常译为purpose或end。亚氏虽然经常使用telos,却没专门系统地界定过它的含义,倒是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十六章中详细规定了与telos同词根的中性形容词teleion的含义。按他的分析,teleion主要有四方面的意思:不缺任一部分,或者说,在它之外无任一部分;从能力上讲,就是做得尽善尽美,没什么能超过;在自然范围内,什么也不缺欠的能力也叫teleion;具有了目的,达到了终点的东西,因为在此时,它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在它之外。在列举了这四层含义后,他总结说,按teleion自身的本性来说,指不缺什么、没什么超过及它外无物,其他含义皆从这三层意思推演出来。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上述三层意思中,“不缺什么”是“完全”,“没什么超过”是“完美”,“它外无物”是“完整”。弄清了teleion的基本含义,就可更准确地把握telos的意思。概括而言,在亚氏的哲学用语中,我们中文译为“目的”、“终点”的这个telos,就是完全性、完美性和完整性。事物追求目的,就是追求这种完整性和完美性,因为目的就是终点和结束,也就谈不上完全、完美或完整。所以,亚氏和柏拉图都反对“无穷倒退”。

“目的因”却是个词组,亚氏的正规用法是to hou heneka einal, 也经常简化为hou heneka、heneka tou或干脆就是heneka.这个词组的中心词是heneka,意为“为了……的缘故”、“就……而言”、“为着……而”。如果把整个词组直译为that for the sake of which a thing 或for the sake of which, 也意译为final cause. 中文的“目的因”,就是根据final cause转译的,既已约定俗成,本文也就沿袭这一称呼。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to hou heneka einal 所为了的telos 就是“善”。他说:“这个目的,个别而论是第一事物的善,一般而论则是整个宇宙之内最高的善。”(982b7~8)中文译为

“善”的这个词,主要是亚氏所使用的agathos(他有时也用kalos)。Agathos的基本意思是“好”,但用于不同的对象场合,又有“好”的不同表现。在《荷马史诗》中,agathos主要指人的英勇、高贵和正直;用于道德领域,指品行高尚,有德性;用于能力方面,是水平高、能力强的意思;用来修饰体魄,指身体健壮有力;用以形容事物,指种类优良等。Agathos本是形容词,但在亚氏用作哲学术语时,一般在前面加中性冠词,并相应地将它变成中性形式,成了to agathov,即“好的东西”。可见,不能因为中文把agathos译为“善”就望文生义地把它局限在伦理意义上作狭隘理解。相反,在亚氏那里,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追求agathos,都以此作为自己活动的目的或终结。

亚里士多德并不满足于对“目的”作上述的一般规定。他进一步指出,虽然万物的活动都有那个“所为了什么”的目的因,都在追求agathos这一美好结局,但是,由于偶因搞得半途而废、残缺不全的现象是大量存在、不足为怪的。就是在达到了目的的活动中间,不同事物所实现目的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此外,agathos本身也有不同的等级(仅从词源上看,也存在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不同)。对这些不同的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就构成了亚氏目的学说中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目的学说的重点,也是他着墨最多、涉及面最广的部分是自然目的论。除了在《物理学》第二卷中给予集中论述外,他还在《论天》、《论动物的部分》、《论动物的产生》、《形而上学》、《政治学》等著作中的许多地方谈到了这个问题。本文的考察,主要以《物理学》为依据。

他明确指出,自然不会无目的或不必要地做某事,它的所有行为和过程都是趋于或为了某种目的。为什么自然有目的?这是亚氏首先要论述的问题。在《物理学》第二卷第八章,他集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论证。

第一,用不相容的选言推理证明,从否定自然现象的和谐与秩序出于巧合和自发推出它们由于目的。他指出,自然中存在着大量和谐及秩序井然的'现象,如降雨使谷物生长、冬季常下雨夏天总炎热、动物的门齿锐利以便撕咬臼齿宽大以便磨碎食物等。这些现象只可能由两者择一的原因引起,即要么出于巧合或自发,要么出于目的因。但它们不可能出于巧合。“因为这些以及所有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都总是如此或通常如此地生成着,没有一个由于巧合或自发”(198b34~35).“既然这些事物不是由于巧合,也不是由于自发,那么,就应该是为了什么。而所有这些事物又全都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着,即使与我们意见不同的人也会承认这一点。因此,目的因存在于那些由于自然而生成和存在的事物中。”(199a5~8)。

第二,用类比推理证明,从技术产品有目的推出自然产物有目的。他认为:“一般说来,技术活动或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或是摹仿自然。所以,如果技术产品有目的因,那么显然,自然的产物也有目的因。因为无论是在自然产物里还是技术产品里,后继阶段对先行阶段的关系都是一样的。”(199a16~20)。

第三,用省略的复合三段论证明,从自然是形式推出自然有目的。他指出:“既然自然一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质料,一是作为形式(morphe);形式就是目的,其他的一切都是为了这目的的,那么,形式也就应该是这个目的因了。”(199a32~34)

亚氏的这三个论证虽不复杂,更谈不上精致,但却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它们反映出了亚氏目的学说的特点。首先,他的目的学说以对现象世界(包括技术活动)的观察和追问为基础,而不是先验建构的产物。其次,他把目的视为由前后相继的各阶段构成的整个过程的终点本身,而不是过程之外的什么存在。最后,形式就是目的,就是事物活动所追求的本质和完满性,获得形式与现实目的是一致的。

既然自然有目的或目的因,那么,这种目的是什么?又源于什么?换言之,自然目的是否含有意识的成份或是否源于意识的支配?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准确理解亚氏的思想及其与其他目的论者的区别。

笔者认为,亚氏强调自然有目的意思,在于表明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统一体,其构成的各部分或活动的各阶段有一种自然而然的趋于整体或过程的和谐运动,这种运动的根源,在于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内在能力,而不是说有一种自然以外的意识或自然之内的理性在推动。笔者的这种断定,有以下主要依据:

其一,把事物区分为“由于自然”和“由于技艺”两大类是亚氏自然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而区分这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其是否有内在的动变根源。凡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都在自身之内具有动静根源,只有由于技艺的人工产物才是人的意识和力量作用的结果。

其二,亚氏常常是把自然和思想这两个概念对应使用的,因而不可能反过来又让思想去支配自然。例如他说:“由于自然或者由于思想的结果所发现的事物必然适应于目的因”(1065a27)。他这里讲的“由于思想的结果”,指本文后面要说到的技术目的。

其三,亚氏明确指出动植物的目的因是无意识的。他认为,目的因的情形“在其他动物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们不懂技术、不作研究、不加思考地劳作着”(199a21~22),“如果看不见运动者有意图,就不承认有目的因存在,这是荒谬的”(199b26~27)。

最后,当代一些著名的亚里士多德研究专家也肯定他的自然目的无意识的作用。W.D. 罗斯认为,亚氏的自然目的是一种无意识的目的。[2]D.J.阿尔蓝指出,亚氏“认为一个过程可能是有目的的,但这并不是意识选择的结果”[3]。M.格列勒说:“亚氏的heneka tou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概念,因为目的行为要涉及到有意识的选择,但自然却不是有意识的。”[4]

对于亚氏的算自然目的学说,黑格尔曾站在理性辩证法的高度,作出过这样的总结:“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是,他把自然理解为生命,把某物的自然(或本性)理解为这样一种东西,其自身即是目的,是与自身的统一,是它自己的活动性的原理,不转化为别物,而是按照它自己物有的内容,规定变化以适合于它自己,并在变化中保持自己;在这里,他是注意那存在于事物自身的内在目的性,并把必然性视为这种目的性的一种外在的条件。”[5]黑格尔的这种评价,虽有自己思辨哲学的痕迹,且不无拔高之处,但基本精神却是符合实际的。亚氏的自然目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否定了僵死的必然性观点(如德谟克里特)、机械的外力作用论(如因培多克勒的“爱恨”和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而且也直接排除了神力创造世界、神意安排万物的外在的目的论(如柏拉图),从而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释自然及其和谐的秩序。

除重点讨论自然目的外,亚氏也在不同的地方阐述了其目的学说的另一内容,即技术目的或行为目的。

如果说自然目的的研究的对象是那些自然产生和存在着的事物现象,那么,技术目的的讨论范围,则是那些人为产生

的事物以及人本身的行为活动。因此,技术目的学说双分为两方面内容:技术产品的目的;行为活动的目的。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以思想支配为特征,以人为主体,都是人的意识选择作用的结果,因而都与无意识参与的自然目的相区别。但它们也有差异,即实现目的的方式不同。

在技术产品中,人的目的是通过意志作用于被制作的对象——产品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人的意识与目的的现实之间需要一个物的中介来联系或沟通,人通过把自己的意志物化在他物中来实现其目的。例如,人造床的目的是安寝,而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床这个中介才能实现。

但人的有些行为活动却不是这样,它的目的性直接实现在活动过程中或过程结束时,无需借助他物的中介。譬如散步的目的在于健康,只要人正确进行并坚持了这种活动,健康的目的就会实现。

由于技术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亚氏没花过多精力来讨论,我们也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自然目的还是技术目的,都是亚氏观察、分析和研究具体事物和行为的结果,只是他目的学说的断面性内容,远不是全部。作为探根溯源的形而上学家,他并不满足于对目的问题作局部探讨,而是要穷究下去,找出自我完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必然性的最终目的。这一企图,从他对目的和目的因的界定中就能看出来。他说:“如果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运动,并且有一个运动的终结,那么,这个终结就是目的或所为的那个东西。……但是,并非一切终结都是目的,只有那最好的终结才叫目的”。“所谓,‘所为了的东西’,就意味着是最好的东西,因而就是其他事物想要达到的目的。”(194a29~33,195a24)可见,亚是把最好的东西作为最高、最终的目的来探讨的。按他的看法,一般的终结虽在相对意义上也是目的,但在整体和过程中,只是一个环节、一个部分或一个层次。所以,它们不可能全部具有目的所蕴含的那种完全性、完满性和完整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成为事物最终的之所为和之所向。寻找绝对的、至善的最终目的,是亚氏目的学说的根本任务。

这个最终目的,就是追求至善的理性目的。对理性目的的阐述,集中在《形而上学》第十二卷6~10节,即人们习称的“亚里士多德神学”部分。在那里,他利用《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前几卷中得到的某些结论,主要从运动者和被运动物、潜能与现实、质料和形式等范畴的关系进行论证,从而得出了理性的对象和追求的目的是至善、完全的现实性或神的结论。

他这样论证:凡产生的东西都有运动的属性,而运动一般地讲是永恒的,因为一切运动都在时间里,时间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但是,真正永恒的运动只是天体所进行的圆形运动。任何运动都具有运动者,圆形运动也不例外。由于这种运动是永恒的、第一的,它的运动者也必定是“永恒的,是实体和现实性”(1072a20~25)。这个运动者和其他运动者有两点根本区别。其一其他运动者在运动他物时自己又被别物所运动,这个第一动者则“只运动而不被运动”。因为它是没有潜能、没有质料的完全现实性和纯形式,不存在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问题,而运动却是“潜能的事物作为潜能者的实现”(201a11)。其二,其他运动者(尤其是机械运动的动者)几乎都以某种方式直接作用于被动物,从而引起运动,但第一动者不这样,它是作为欲望和思想的对象,被其他事物所追求而引起运动的。

在亚氏看来,这个最初的动者就是真正的善,最好的东西,因而是一种绝对必然的存在。接着,他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善”的性质和作用。

首先,“善”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思想的对象。区别只在于:“欲望的对象显得是善,思想的对象是真正的善”(1072a27~28)。

其次,“善”是事物运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因。因为它“不仅是事物所为了目的,也是某种行为所为了的目的”(1075b1~4)。“每种技艺和每种研究,每种行业和职业,都被认为是以某种善为目的;正因如此,善被正确地宣称为是万物追求的目的”(1094a1~3)。

再次,“善”既作为秩序本身又作为秩序的安排者而存在。他说:“我们必须考虑善或至善怎样在整个自然中,是作为分离存在的东西还是作为秩序本身?或许两者是。就像军队一样,它的良好状态依靠秩序和首领,但更多的是靠后者。因为秩序要依赖首领,而不是首领依赖秩序。”(1075a11~16)

最后,“善”是最高的原则(arkhe)。在驳斥了恩培多克勒等人把对立当做最高原则之后,他提出:“在一切事物中,善是最高的原则”。(1075a37)

从他的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善”既是运动的最初动者,也是事物追求的目的,还是事物的最高本质,目的因、动力因和形式因三者在“至善”这里得到了真正的、完全的统一。亚氏明确承认,这个至善就是神。因为审总是善的。并且,由于思想的现实性就是生命,而神恰恰就是这种现实性,所以,生命也就属于神。神的本质的现实性就是那种最善的和永恒的生命。(参见1072b25~30)

上述这些,就是亚氏理性目的思想的基本内容。简言之,理性的对象或追求的目的是至善,即最好的东西、完全的现实性、永恒的必然存在、神。这就是黑格尔极力推崇的“最高唯心论”,也是人们常说的亚氏神学。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对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多方面影响。它既是中世纪神学理论家(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建立神学目的论的思想源泉之一,又通过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继承、改造和发挥,成为内在理性目的论。其中的自然目的思想,对后来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和生物哲学、环境哲学等也有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不讨论这些影响,只针对人们的某些误解,扼要谈谈亚氏目的学说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从总体上说,亚氏目的学说是一种理性的、内在的目的论,神学目的论则是一种非理性的、外在的目的论,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具体一些讲,两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第一,前提不同。亚氏目的论的前提是唯物论的,神学目的论的前提是创世论的。虽然亚氏在形而上学的深层问题上,有摇摆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的倾向,但是,在他那里,世界原生、物质永恒的唯物主义基本前提是坚持了的。正如罗斯所说:“如果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是否把神当做世界的创造者?那么,答案肯定是:他没有。对他来说,物质不是产生的,而是永恒的,他极力反对世界是创造出来的观点。”[6]正是这种根本前提的不同,决定了亚氏目的论和神学目的论的其他一些差异。

第二,主体不同。亚氏论述的目的,其主体在事物和人或人的理性,也就是说,是自然事物和人的行为活动以及人的思想意识本身具有目的,不是给予的、外加的。神学目的论则不同。由于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事物和人具有目的,归根到底源于上帝的安排,真正的主体是上帝,而不是事物和人。

第三,目的不同。亚氏建立目的学说的目的,是为了提出一种不同机械决定论的解释原则,以突出事物自发和谐、有机联系的特性,强调人及其理性的伟大。神学目的论不是这样。作为一种理论

,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借助目的现象的说明,追根溯源,证明上帝的存在及其全知、全能、全善等性质。恩格斯曾对神学目的论作过如下讥讽性评判:“根据这种理论,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7]

第四,神的性质不同。如前所述,亚氏在讨论理性目的时,也讲到了神。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亚氏的这个神,只是具有内在活动性、完全实现了的、至善的思想或概念的代名词。[8]换言之,亚氏的神,是哲学神、逻辑神、理性神。从《形而上学》第十二卷的论述来看,亚氏对神的主要规定是“善”和“生命”,而这两个属性,都是从“思想”(理性, nous)的特性中推论出来的,不仅没有宗教神学中神的作用和特性,甚至也没有哲学神秘主义中神的影子。神学目的论的这时则要神圣得多、“伟大”得多。他不仅创造一切,也主宰一切。

总之,目的论不是铁板一块,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认真研究,才有可能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编:《思辨之幸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

注释:

[1] 《哲学百科全书》第1-2卷,“亚里士多德”条,161页,英文版,1972。

[2] [英]W.D.罗斯:《亚里士多德》,186页,伦敦,英文版,1977。

[3] [英]D.J.阿尔蓝:《亚里士多德哲学》,33页,牛津,英文版,1957。

[4] 转引自[英]W.K.C.谷思里:《希腊哲学史》第6卷,109页,剑桥,英文版,1982。

[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灵》第2卷,309~3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 W.D.罗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1卷,150页,牛津,英文修订版,195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449页。

[8] 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294~299页。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文章来源:https://www.jt56w.com/jiantaoshufanwen/117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