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推荐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1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设情导入
师: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
生:浮力。
师:(出示课题:浮力)生活中还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体?
生:(举例)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这儿有两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实验、讨论、发现)
师:(归纳发现投影)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弹簧秤两次的读数差;(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换上其它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下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装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
生:(实验、思考、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归纳学生的.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我们能不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生:质量。
师:质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
生:前台展示实验方法。
师:(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如果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两种设计图,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分发记录数据表格,说明
1、2分别是浸没、部分浸在)
生:实验。
师生:分析得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师:(过渡)由阿基米德原理我们发现,物体排开的液体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下面来做游戏:造“船”比赛,怎样获得最大的浮力?
生:做游戏,获胜小组谈做法。
师:(投影)“轮船搁浅”──谈环保
三、总结深化
1、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新收获?
生:略
2、师生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四、拓展延伸
列举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2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设情导入
师: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
生:浮力。Jt56W.com
师:(出示课题:浮力)生活中还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体?
生:(举例)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这儿有两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实验、讨论、发现)
师:(归纳发现投影)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弹簧秤两次的读数差;(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换上其它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下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装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
生:(实验、思考、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归纳学生的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我们能不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生:质量。
师:质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
生:前台展示实验方法。
师:(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如果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两种设计图,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分发记录数据表格,说明1、2分别是浸没、部分浸在)
生:实验。
师生:分析得结论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3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悬浮上浮漂浮
F浮 G F浮= G
ρ液ρ物ρ液>ρ物
(3)、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G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 3ρ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浮= G
不同:悬浮ρ液=ρ物;V排=V物
漂浮ρ液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m g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浮=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浮=G (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F浮=G排或F浮=ρ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习方法
一、重视物理概念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二、重视画图和识图
在初中物理课程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一类是属于作图类型题,例如,作光路图等,要力求符号标准、线条清晰、尺规作图。另一类属于识图,例如,识别机械运动部分的v-t图象、s-t图象,以及物态变化部分的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等,要记住讲过的最基本图象,明确图象中各部分所代表的物理含义。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习技巧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为这些同学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当他们学习物理时,他们倾向于有较强的物理对象意识,更广泛的思维,更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进而进行正确的分析。比如,看到彩虹,不只是好奇她五颜六色的颜色,还要注意观察多少种颜色呢?你为什么有这些颜色?这些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打开收音机,不只是听优美的音乐,还要看里面的元素?这些元件是怎样组和的?为什么你能通过这些组件听到无线电广播?电台广播是如何发送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一个目标,将消除恐惧的物理,物理真正感兴趣。
2、观察应针对性。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应该重视观察与学习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初中学习了"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我们就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压强与作用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象载重的;载重汽车的后轮变成四个;刀磨快了才好切东西;以及钉、缝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应该注意这些_常现象,并能将这些现象与"压强"这一概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一定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相关的物理知识。
3、观察还必须目的明确。俗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看到的现象,不应专注它的好看与新奇,而是应当找出这些现象后所隐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规律。例如:型的圆锥沿V形轨道向上滚。不应混淆其表面现象,斜轨下端的滚筒不会自动卷起。只要我们知道滚卷起,重心下降,滚子艰苦的真相将立即理解。另外,看到硬币浮在水面上,应该与液体的联系起来;看到上五颜六色的花纹,应该与广的干涉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观察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4、我们千万要忌讳对周围的一些现象漠不关心,不观察,不思考,这对学习物理是不利的。事实上,物理学的许多发现和伟大发明都是建立在观察之上的。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就是建立在仔细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基础上的。瓦特在开水的时候,观察到蒸汽的力量把盖子打开了,发明了蒸汽机等等。过去,一些学生进入中学后,常常感到物理越来越难,这与他们长期困在书本里,忽视观察周围的生活和现象,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有关。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教学重点:
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测量
教学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乒乓球、铁块、水、烧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组图片: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气艇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
(二)、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1: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浮上来?是谁给它的作用?
总结:物体静止时受平衡力,物体重力竖直向下,平衡时还应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谁?是水或空气。表明浸在液体内部或漂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力把这种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根据浮力的定义及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说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思考: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物体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把铁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铁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铁块受浮力作用吗?
活动10.9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与实验:
比较铁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比较: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
现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 了。
思考:为什么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减小了?
受力分析: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计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体在F浮、F、G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所以 F浮 + F= G 变形为: F浮 = G-F
二、浮力的测量:
方法:弹簧秤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 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此时的拉力F,G与F的差值即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称重法” 。
表达式:F浮 = G-F
课堂练习: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N。铁块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动画:水底下大鱼小鱼的辩论。
小鱼:我们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
要知道谁说的对,就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 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里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与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
2.测出圆柱体的重力 G物=_____N.
3.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时,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_____N. 计算 F浮1=____N.
4.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_____N. 计算 F浮2=____N.
5.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_____N. 计算 F浮3=____N.
6. 将圆柱体逐渐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4=_____N. 计算 F浮4=____N.
交流与小结:
比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有关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与 ρ液和V排有关,也论证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所得到结论。
注意:使用推论是单位必须ρ液单位为千克/米3 ,V排单位为米3。
V排与V物的关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没)”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课堂练习:
2、将一木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0g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气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计算气体产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为G=5N,体积V=0.6dm3,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3 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四、 浮力
一、浮力(符号:“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测量: “称重法”
F浮 = G-F (G是物体重力,F是液体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5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6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_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电势的知识点
(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8)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ε=qU。
物理答题窍门
(1)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眩
(2)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7
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
生:好!
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
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
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
生1: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师板书: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生2: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师板书: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
师: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
(师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
师: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2:水有浮力。
师引导: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师问:你们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样吗?
生齐答:竖直向上。(课件演示)
(三)活动二: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师: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
师: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顿。
师: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顿。
师:第三把呢?
生3:0.1牛顿。
师: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师:首先,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接着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
(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并齐答:在空气中读数大。
师追问: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
生齐答:因为水中有浮力!
师高兴地: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组组长展示实验记录表。
师问:你知道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吗?
该组长: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也就是用空气中测到的数减去水中测得的数。
师问全班: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肯定并表扬该组长!
师强调: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应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现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很普通的力,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应用呢?(出示图片)
师: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年级下学期学到哪篇课文有关浮力的呢?(捞铁牛)宋朝时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铁牛拉回了岸边。
师:(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图片)这幅图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浮出水面。
师出示木排图:这幅图哪里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载人。
师: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浮在水上的航标灯,它用来指挥海上的交通。以上这些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多媒体出示图片)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曾记得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称象》的课文,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这头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称,也不能砍了再称。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赶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五、课堂小结。
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1: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上浮、下沉、悬浮
生2:学习了浮力的应用
生3: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
师:人们对浮力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注意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事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8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的规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是本章的的一个学习重点。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善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以及感悟科学知识的价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浮力概念的建立和浮力的规律,难点是浮力规律的探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较重,稍不注意会难以完成。
学情简析
学生对“漂浮物体受浮力作用”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再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知识,稍作点拨就可以知道浮力的存在及其施力物体和方向。但对浮力规律的探究往往没有明确的思路,更没独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浮力及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班学生中,约五分之二的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思维比较活跃,敢于表达,且有参与实验探究的欲望。而其余多数学生学习被动,思想懒散,课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没有主动参与学习思考的习惯。
教学策略
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经验,通过提问激疑,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尽可能有深度、有广度地广泛参与思考。关于“浮力是怎样产生”的,限于学生基础,只要求认识到“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力”,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暂不作引导分析。关于浮力规律的探究,为了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直接将问题具体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是什么关系?”然后引导设计实验,由学生“指挥”老师完成探究。关于浮力知识的运用,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级练习,以此促进学生巩固基础,逐步学会运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力的施力物体及其方向。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作受力分析,并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施力物体及力的方向)。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课的教重点。浮力规律的探究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钢铁放入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
2、制造轮船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漂浮在水上?
二、观察现象,初识浮力
1、将乒乓球投入水中,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乒乓球漂浮在水上,它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方向如何?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而没有下沉,说明它必然受一个朝什么方向的力?这个力是谁给它的?乒乓球受的的浮力和重力,哪个较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2、将石头沉入水中,提示观察,并思考:石头放入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它爱浮力的作用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它是否受浮力?(鼓励学生设计并大胆表达)
3、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头的重力,再将石头浸没入水中,并观察此时测力计的读数。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协助读数和记录,然后引导全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石头在水中受到浮力吗?浮力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4、总结与板书什么叫浮力以及测浮力的方法。
三、实验演示,规律探究
1、引导猜想: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将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我们的猜想一定正确吗?要靠什么来验证?
2、指名两位学生,协助实验演示:测出重物的'重力,再将它缓慢浸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完全浸没前,随着浸入体积的增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完全浸没后,随着浸入深度的改变,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
3、引导分析:这个实验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深入探究浮力的规律。
(1)介绍器材,并将探究问题具体化:溢水杯装满水后,若将物体浸入水中,浸入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是越大还是越小?它排出的水是越多还是越少?浮力与排开水的重力相等吗?怎样做实验?
(2)接上述测出石头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的演示实验往下做:测出空桶的重力,将石头浸没入溢水杯的水中,用空桶接下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水的总重力,由学生算出排出水的重力。
(3)分析总结: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石头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水的重力是什么关系?换用其他物体和液体做实验,会得出同样的规律。要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怎样表达?鼓励学生表达。
(4)其实这个规律早在20xx多年前就有人发现了,这个人是谁?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个规律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叫什么?课本多少页?大家齐读一遍。教师板书表达式。
四、梯级训练,加深理解
1、将一木块放入水中,它排开的水重10N,这个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块石头浸没在煤油中时,它排开煤油的质量是800g,这个石头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伐木工人经常利用流水运送木料。若一根圆木浸入水中的体积是,那么这根圆木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五、提示帮助,方法补充
1、F浮=m排g
F=ρ液V排g
2、由补充的计算方法可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刚才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六、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行回忆: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七、课外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