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检讨书大全 > 检讨书范文 > 导航

环评监测方案(推荐十八篇)

发表时间:2018-10-14

环评监测方案(推荐十八篇)。

● 环评监测方案

1、申请报告(含本单位基本情况、申请内容和与申请内容相关的业务能力等情况的简要文字说明);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申请表》;

3、法人资格证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法人证书正、副本复印件)及企业法人的企业章程复印件;

4、固定资产证明(房产、仪器设备等的购置发票复印件或其他有效证明);

注:具体要求标准——固定资产不少于200万元,企业法人工商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其中,评价范围为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评价机构,固定资产不少于100万元,企业法人工商注册资金不少于30万元;

5、工作场所证明(房产证明、租赁合同或其他有效证明);

6、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劳动关系证明复印件(开具时间一般不应早于申请时间六个月): 注:具体人员要求标准

a. 12名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6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其他人员应当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包括核工业类的,专职技术人员中还应当至少有2名注册于该机构的核安全工程师;

b. 评价范围为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评价机构,应当具备8名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2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其他人员应当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

c. 配备工程分析、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生态、固体废物、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d. 评价范围为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评价机构,需配备工程分析、环境工程、生态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e. 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内的每个类别应当配备至少2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相应类别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且至少1人主持编制过相应类别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f. 环境影响报告表评价范围内的特殊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类别,应当配备至少1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相应类别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1)提交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出具的在本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的清单凭证或证明及劳动合同;

(2)离退休后的返聘或聘用人员可提交离退休证明及本单位出具的返聘证明或劳动合同。

(3)因特殊情况无法提供上述材料的人员,应提供详细的劳动关系情况说明,并附其他有效证明。

7、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学历证书、核安全工程师注册证等的复印件;

8、环境影响评价内部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等相关文件;

9、个人相关业绩证明(与所申请评价范围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主持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存档件首页、人员名单面和批复复印件);

10、法定代表人简历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1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申请首次或重新登记材料原件;

1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申请诚信承诺书。

● 环评监测方案

为保证20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检测结果科学、公正、准确,特制定本方案。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掌握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状况,并根据监测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研究完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通过监测工作及监测信息的发布,进一步加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引导人民群众健康消费。20xx年确保实现全区蔬菜、大米、水果农残超标率(定性快速检测法)控制在2%以内。

二、监测重点

20xx年在深入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的基础上,对蔬菜、水果、大米生产基地进行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动态监测,对获证“三品”农产品和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专项抽查,全面掌握全区农产品质量状况。

三、监测方式

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采取定期定点抽检与专项抽查相结合的监测方式。对蔬菜、大米、水果、食用菌等大宗农产品以定期定点监测为主;对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农产品、获证“三品”农产品以及食用菌产品采取专项抽查的方式进行跟踪监测。

被确定为监测点的单位应该积极配合,接受抽检。凡拒绝抽检的,该单位在该次抽检中被定为不合格产品的生产或经营单位。

四、监测承担单位

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承担,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由所在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承担。

五、监测任务

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全年依法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日常)监测工作,在各监测点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农残抽样检测,全区全年完成抽检任务960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负责所在乡镇农产品质量例行(日常)监测工作,全年完成抽检任务480个。

六、监测种类

监测的蔬菜种类在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苦瓜、西葫芦、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大白菜、普通白菜、生菜、菜心、蕹菜、芹菜、扁豆、荷兰豆、四季豆和豇豆、食用菌中选择。

监测的水果种类品种以生产的西瓜、桃子、李子、梨子、葡萄和柑桔为主。

七、监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一)检测项目和方法

农残快速检测法。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毒情况,执行ny/t448-20xx标准。

(二)判定依据和原则

根据无公害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进行判定,所监测项目全部合格者,判定为“该批次样品所检项目合格”,有一项指标不合格者即判为“该批次产品不合格”。

八、监测结果报送

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将开展例行监测工作的结果每月底用电子邮件、传真或规范文件形式报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

● 环评监测方案

一、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批复要求,在设计、施工、试生产(运行)、竣工环保验收及正式投运过程中,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保“三同时”制度。

二、项目建成投产后,本企业承诺,不在项目区进行种子生产,且由本

厂员工正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由本企业负责治理。

三、主动配合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执法现场监督检查。若未按《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批复的要求落实各项环保对策措施,接受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四、以上承诺事项已认真阅读并将严格执行。

玉米种子加工 (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二0XX年八月

● 环评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标任务

1、例行监测

20xx年我市例行监测任务量为,快速检测法监测蔬菜样品23076个(其中市本级每月监测104个、县区级每个监测单位每月监测107个)、色谱检测法监测650个样品(其中市本级检测中心监测600个、全州县检测站监测50个)。

2、乡镇监测

我市每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每年监测样品总数500个(每月监测不少于40个,月平均41.67个)。135个乡镇共计监测67500个,详见附件1。

3、农贸市场检测

全年农贸市场检测室检测蔬菜样品1053100个,详见附件2。

二、工作要求

1、明确责任,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各县(区)各检测单位要按照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对检测任务计划要认真研究,落实专门人员和工作经费,明确责任,做好工作安排,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确保我市检测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2、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xx年全区农产品(种植业)质量安全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业办发〔20xx〕5号)”,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县(区)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实施方案,于20xx年6月30日前报我局安监科和检测中心,电子文档发送到。

3、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资料整理。各县(区)各检测单位要注意收集、保存反映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影像资料,做好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样品数据的原始记录并妥善归档保存。

4、及时反馈检测结果,严格报送程序。桂农业办发〔20xx〕5号要求,承担例行检测任务的市、县(区)各检测机构要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受检单位。发现有违规用药问题的,应在8小时内反馈结受检单位,并通知当地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进行查处,同时在10个工作日内将查处情况书面报告自治区农业厅(书面报告格式见桂农业办发〔20xx〕5号附件5)。乡镇监管服务站要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至县级农业部门。

5、及时报送监测结果。各单位要按照“桂农业办发〔20xx〕5号”文件中时间接点的要求,一是及时将例行监测检测数据上传至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二是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的18日前,将本季度例行监测报告(含附件3表格),以正式文件和电子文档形式报送我局安监科和检测中心,以免影响全市检测数据汇总上报工作;三是农贸市场检测室检测数据,当日从网上上传,4月、7月、10月、元月5日前报上季度汇总数据(附件4)至;

6、加强督促检查。各县(区)农业局领导要加强对所属检测单位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局在20xx年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县(区)例行监测单位和农贸市场检测室工作情况的检查,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 环评监测方案

1.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地下底板面标高为-6.900m,基坑开挖深度为约7.0m,

1.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暂缺

2.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

2.1由浙江大学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地下室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等;

2.3相关国家、行业及地方规范: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xx);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xx);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xx);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xx);

《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xx);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xx)。

3.监测方案的编制原则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对监测的技术要求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监测工作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基坑本身及其周围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内的建筑物、地下管线作为本工程监测对象;

(2)对道路下重要管线进行重点监测;

(3)设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项目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并能结合现场实际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本身和工程环境的变化情况;

(4)采用的监测方法、仪器、材料和监测频率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5)监测数据的测试、采集应做到全面、及时、准确;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应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4.监测目的

(1)对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变形和其影响范围内的环境变形、被保护对象的变形以及其它与施工有关的项目或量值进行测量,及时和全面地反映它们的变化情况,实现信息化施工,并将监测数据作为判断基坑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依据;根据现场监测所得数据与设计值(或预警值)进行比较,如果超过某个限值则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支护结构发生较大变形与破坏、防止周边道路、建筑物发生较大变形与明显损伤;

(2)为修正设计和施工参数、预估发展趋势、确保工程质量及周边管线的安全运营提供实测数据,是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根据监测提供的数据指导现场施工,优化施工组织。

(3)为理论验证提供对比数据,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4)积累区域性设计、施工、监测的经验。

5.监测内容

根据基坑开挖的深度、支护结构的特点、所处的周边环境条件及设计要求,基坑开挖监测项目设置以下几项:

5.1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5.2基坑坡顶垂直沉降监测;

5.3基坑周边道路、周边建(构)筑物垂直沉降监测;

5.4地下水位监测;

5.5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6.监测的方法和监测点布置

6.1基坑坡顶和支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1)监测方法

利用前视固定点形成的测量基线,用经纬仪测量围护体顶部各测点与基线间距离的变化;如果视线受限制,则建立平面控制网,采用全站仪测水平角、水平距进行计算,从而了解围护体因相应位置土体的挖除对其顶部水平位移的影响程度,分析围护体的稳定情况。

(2)测点布置

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在边坡及支护桩顶部,间距不应超过20m,预计共布置有所成24个点,编号S1~S24。在边坡坡顶喷射混凝土面上埋设测量钉,应确保测量钉略高出混凝土面,测钉与混凝土体间不应有松动。在稳定地方至少设置2个基准点,以进行相互校核。

(3)测试仪器

R-202N全站仪、觇牌、钢卷尺等仪器

(4)仪器精度≤2"

(5)预警指标暂缺

(6)监测频率

土方开挖暂定1个月,每1~3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暂定1个月,每1~10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后至土方回填暂定4个月,每7~14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施工结束至土方回填,每7~14天观测一次;遇到异常情况(台风、暴雨)应加密监测。

6.2基坑坡顶垂直沉降监测

(1)监测方法

建立高程控制网,利用精密水准仪观测测点高程变化情况,从而了解围护结构因相应位置土体的挖除对其竖直方向上的影响程度,分析围护体的稳定情况。

(2)测点布置

测点布置与埋设同“基坑坡顶水平位移”,每一个水平位移监测点作为一个沉降监测点,共计242个,编号为J1~J24。

(3)测试仪器

中纬ZDL700精密水准仪

(4)仪器精度≤0.7mm/Km

(5)预警指标

暂缺

(6)监测频率

土方开挖暂定1个月,每1~3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暂定1个月,每1~10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后至土方回填暂定4个月,每7~14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施工结束至土方回填,每7~14天观测一次;遇到异常情况(台风、暴雨)应加密监测。

6.3基坑周边道路、周边建(构)筑物垂直沉降监测

(1)监测方法

利用中纬ZDL700精密水准仪建立高程控制网,监测基坑周边道路测点及周边建(构)筑物测点高程变化情况,从而了解基坑施工对周边道路、周边建(构)筑物竖直方向上的影响程度,分析周边道路(地下管线)、周边建(构)筑物的稳定情况。

(2)测点布置

道路监测点布置在道路周边,间距不应超过30m,预计共布置个点,编号DCJ1~DCJ5。周边建(构)筑物垂直沉降监测点应布置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上,测点主要布设于房屋角,长边超过25米和结构较差、距基坑较近的房屋在中部适当加密布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暂布设12测点,编号为WCJ1~WCJ12稳定地方至少设置2个高程基准点,以进行相互校核。

(3)测试仪器

中纬ZDL700精密水准仪

(4)仪器精度≤0.7mm/Km

(5)预警指标暂缺

(6)监测频率

土方开挖暂定1个月,每1~3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暂定1个月,每1~10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后至土方回填暂定4个月,每7~14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施工结束至土方回填,每7~14天观测一次;遇到异常情况(台风、暴雨)应加密监测。

6.4地下水位

(1)监测方法

预埋水位观测管于土体内,用水位计测量,了解止水及降水效果及管涌、流砂等岩土工程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测点布置

观测井布设在基坑的四侧土体中,距围护墙为1~2m处。观测井深度(从自然地面起计)8.00m。

设井时,先在土体内钻孔至设计深度,孔径130mm,然后将管径为100mm的PVC带有用土工布裹住的进水孔的水位管(长15m)放入孔中,再于管外回填中粗砂至进水段上方30cm,其上方回填粘土封孔。管口设必要的保护装置。共计12个观测井。编号依次是:W1~W12。

(3)测试仪器

宜兴市中岩土木工程仪器厂钢尺水位计,量程30m;分辨率1mm。

(4)仪器精度1mm

(5)预警指标

水位变化累计值超过1000mm或水位日变化速率超过500mm/d;

(6)监测频率

土方开挖暂定1个月,每1~3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暂定1个月,每1~10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后至土方回填暂定4个月,每7~14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施工结束至土方回填,每7~14天观测一次;遇到异常情况(台风、暴雨)应加密监测。

6.5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监测方法

本项监测是用测斜仪自下而上测量预先埋设在基坑外的测斜管的变形情况,以了解基坑开挖过程中或地下室施工期间深层水平位移的影响程度,分析基坑深度上的稳定情况。

(2)测点布置

测点布置在基坑外1~1.5m,暂定12点,深度9m基坑支护设计图纸确定,编号CX1~CX12。测斜管为外径70mm、内径66mm内壁有十字滑槽的PVC管,安装测斜管时,其一对槽口必须与基坑边线垂直,上下管口用盖子密封,安装完成后立即灌注清水,防止泥浆渗入管内。测斜管管口设可靠的保护装置。

(3)测试仪器

量程:±90°;分辨率:2〞

(5)预警指标

暂缺

(6)监测频率

土方开挖暂定1个月,每1~3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暂定1个月,每1~10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后至土方回填暂定4个月,每7~14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施工结束至土方回填,每7~14天观测一次;遇到异常情况(台风、暴雨)应加密监测。

7.监测工序及测点

7.1监测工序

各监测内容所需的监测仪器、监测点的安装、埋设以及测读的时间应随基坑工程施工工序而展开:

(1)根据各道工序施工需要,先期布设地表、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沉降点。

(2)地下围护结构施工时,同步安装围护墙体内测斜管。

(3)地下围护结构及土体加固施工完成后,进行水位管的埋设。

(4)围护墙顶的圈梁浇筑时,同步埋设墙顶位移、沉降测点,同时做好测斜管口的保护工作。

(5)基坑开挖之前,应建立测量控制网,将所有已埋设测点测读初始值,并应测读三次。

(6)在相应施工区段及其影响范围内的测点在施工期间按要求进行测读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及时完成、提交日报表。

(7)在相应锚索安装施工时,同步安装应力计,并在锚索施加预应力前后进行读数。

(8)某施工段工程全部完成之后,按照有关要求相应测点停止测读,以此类推直至工程全部完成。

(9)编写施工监测报告。

7.2测点保护

仪器(传感器)、测点安装、埋设好后应作好醒目标记,设置保护设施,平时加强测点保护工作,确保测点成活率,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8.数据处理分析和信息反馈

8.1每次实测数据之后,应及时出具简报并由监测人员签字后报送甲方或甲方指定的人员签收。若发现数据异常应立即再次现场监测,以核实监测结果。若水平位移或沉降超过预警值第一时间口头通知甲方后并在规定时间将报表报送甲方或甲方指定的人员签收。监测简报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①基坑坡顶垂直沉降与水平位移监测:本次变形值与累计变形值;

②基坑周边道路、建(构)筑物垂直沉降监测:本次变形值与累计变形值;

③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监测:本次变形值与累计变形值;

④地下水位监测:

⑤注明各监测项目预警值评价是否超过预警指标;

⑥各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8.2基坑土方回填结束,即可终止安全监测。对所测资料进行全面地综合计算分析,一个月内提交最终分析成果报告,形成具体总结报告一式五份交付甲方,总结报告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①工程概况

②监测方案

③监测结果

④总结

⑤附各监测项目各监测点历次监测结果汇总表

⑥附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9.人员及仪器设备组织

9.1项目拟投入的主要技术人员

本项目参与人员为高级工程师1,工程师3人,监测员4人。

9.2项目拟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见附表1)

● 环评监测方案

环评课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环境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环保意识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的今天,环评已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是本人撰写的关于环评课件的相关主题范文。

主题:我国环评制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环评制度是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环评制度不断完善,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本文将探讨我国环评制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环评制度已经相对成熟。自2003年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来,我国在法律、政策、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评制度体系,包括环评科学技术、环评公众参与、环评产业体系建设等。公众对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评价。

虽然我国环评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第一,环评精度有待提高。实际上,由于环评人员知识水平不够高,环评数据不够准确,导致环评结果不够科学、准确。第二,环评的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虽然在法律上规定了公众有参与权利,但在实践中,公众的参与率并不高,并且不能对环评决策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力。第三,环评的独立性不足。环评机构受到政府的影响和控制,独立性欠佳,不能充分保障环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努力不断改进,进一步健全我国环评制度。

未来,我国环评制度还需从以下方面发展。其一,加强环评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技能。其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其三,建立独立、中立、客观的环评机制,确保环评决策的公平、公正和科学。其四,建立完备的环评监管体系,保障对于环评工作的监督和防范环保问题发生。总之,我国环评制度的现状比较良好,但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对环评机制进行大力改进和完善,达到更为科学、独立、公正的环评目标。

结语

综合而言,环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环评制度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我国环评制度还需加大力度进行改进和完善。我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建立起更为完善、更为科学、更为独立、更为公正的环评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更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环评监测方案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1)监测点位:2个,分别为1#安居工程和2#教师公寓,具体位置见图1。

(2)监测项目:CO

(3)监测频率:连续监测7天,CO监测小时浓度与日平均浓度,小时浓度获取02、08、14、20时4个小时浓度值,日平均浓度连续采样不小于18小时。

其它大气现状指标利用已有历史资料进行补充评价分析。

2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1)现有道路交通噪声监测:从道路起点开始每隔300米处(共设3个点:1S——3S)在距道路边缘距离1m处进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连续监测2天,每天监测2次(昼间和夜间各监测一次)。同时记录车流量。

(2)选择距道路起点300米处进行交通噪声距离衰减监测,监测二天,监测距离现有道路边缘10、20、40、60、80m处的交通噪声,同时记录车流量。

(3)24h连续噪声监测:在安居工程(最靠近该道路第1排)处进行24h连续噪声监测。

(4)选择安居工程进行不同高度的噪声监测,监测二天,分别监测最临路第一排建筑物一层楼前、楼后处的噪声,二层、三层、五层处的噪声。

(5)声环境敏感点声环境现状监测:沿线主要声环境敏感点(安居工程),每个点连续监测2天,每天监测2次(昼间和夜间各监测一次)。同时记录车流量,具体位置见图1。

(6)监测项目:Leq、L90、L50、L103、水环境现状监测

监测布点:据现场调查,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水体有大港河和西港河。拟在大港河的上游及下游约3公里范围内布设2个断面进行现状监测,西港河现状利用已有资料进行评价。具体监测断面见表2。

表2水环境现状调查断面布设说明(见附表1)

监测项目:温度、pH、DO、SS、CODcr、BOD5、氨氮、总磷、石油类、LAS等

监测时间和频率:3月进行1期监测,连续采样2天,每个断面每天采1个混合样。

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1)监测点

周边居民水井:在评价区域内采集3个居民点的水井。具体监测断面见表1和图1。

表1居民水井监测布点(见附表2)

(2)监测周期和频率

水质监测:pH、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大肠菌群数共9项。

采样点深度:取样点深度应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

水位监测:同步监测地下水水位。

监测频率:一期一天,一天一次。

● 环评监测方案

近年来,环保和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而环评作为其中重要的部门,在维护环境和健康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环评课件也作为环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和社会。

环评课件旨在通过图像、表格、文字和动画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保知识,引导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它也是增强人们环保意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环评课件的主题可以涉及到环境保护、健康、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比如,我们可以以“环境污染”为主题,向学生们明确介绍什么是环境污染、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等内容。我们还可以以“健康生活方式”的主题,帮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如何预防疾病等。

同时,环评课件还能为环评工作和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指导。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环境统计学,在课件中呈现出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环境污染源和排放量等信息。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地图、照片和数据表格来展示区域的环保措施和环保成果,为环评实践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参考。

在环评教育中,环评课件的稍纵即逝和多义性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在使用环评课件的同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注重对环保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环境保护。

总体而言,环评课件的设计与实施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应用需求,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环境与健康教育平台,培养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健康事业中的未来人才和公众伙伴。

● 环评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重点人群健康带菌情况调查;

2、判明霍乱源传入的高危险人群和传入渠道;

3、及早发现和控制霍乱疫情,落实“早、小、严、实”的防治原则,进一步降低和控制霍乱发生和流行,将霍乱流行控制在最小范围。

4、为我州霍乱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对象

1、腹泻病人:所有腹泻门诊具有腹泻病史的就诊病人;

2、重点人群:流动人口集中的打工场所、重点工程建设工地、饮食、旅游行业服务人员、城乡出租房暂住人口;

3、生活饮用水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水源(江河水、井水、塘水、泉水、沟水等);

4、县级以上医院排污口

5、城市污水排污口

6、大型娱乐场所和交通要道公共厕所;

7、外来海产品;

8、熟食制品、凉菜及散装饮料。

三、监测时间

20xx年5月1日至20xx年10月30日

四、监测任务

1、腹泻病人的监测

所有前往各级医疗机构腹泻门诊就诊的'有腹泻病史的病人。100人(按照要求,以乡为单位,每乡监测期间每月上报病例不少于1人,县医院为全部腹泻门诊病人)。

2、城市流动人口、餐饮、娱乐、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城乡暂住人口等重点人群。全县监测人数不少于200人。对农家乐和烧烤饮食加工人员监测数不少于200人。(由县疾控食品卫生科完成)

3、水源监测

选择城市自来水和重点地区内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每月定期监测2次。水源的选择注意多样性,除自来水外,选择一定数量江河水、塘水、溪水、泉水、沟水等为监测对象。(由县疾控食品卫生科完成)

4、医院排污口污水监测

对县级以上医院的排污口污水每月定期监测2次。可结合医院感染监测同时开展监测工作(由县医院完成)。

5、城市及大型乡镇排污口污水监测

对县城及大型乡镇的排污口的污水每月定期监测2次(由县疾控食品卫生科完成)。

6、公共厕所监测

选择本地区内大型娱乐场所和车站、交通要道的人群聚集、人流量大的公共厕所,每月定期监测2次(?)。

7、县疾控机构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督导指导;各乡镇卫生院要加大对腹泻病人特别是有群体性聚餐史的腹泻病人的监测力度,县疾控中心要开展对喜、丧聚餐后健康人群霍乱源监测工作(每次监测不同人群5—10例)。

8、海产品监测

海产品的监测由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冕宁六县市承担。

9、熟食制品、凉菜及散装饮料的监测

对售熟食制品、凉菜及散装饮料进行采样监测,每月监测数量不少于20份(由执法所完成)。

注:食品饮食、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监测,海产品和熟食制品、凉菜、散装饮料的监测,结合卫生监督采样同时进行,不做专门的采样监测。

五、组织领导管理

县霍乱源监测工作由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县疾控中心具体负责完成监测任务。霍乱源监测工作列入全县重点疾病防治督导项目,并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及重点疾病考核范围。

六、监测项目和技术规范

1、监测项目:

各类标本均应分离霍乱弧菌,水体、水质监测加做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腹泻病人和重点人群监测可使用霍乱一步法检测,阳性需进一步做培养鉴定。

2、技术规范:

按《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消毒技术规范》(第二版)相关内容进行。

七、检测结果报告

1、凡检出阳性者立即上报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分离出的菌株分离保存送州疾控中心鉴定,并做好病人的隔离治疗和疫源地的消毒处埋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2、每月监测结果按凉山州霍乱源监测汇总表内容,于次月10日前统计上报县疾控中心(附件一及附件二)。年度检测汇总结果和文字总结材料在11月30日前报县疾控中心疾控科,由疾控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后上报县卫生局、州疾控中心。

八、技术支持:

霍乱源监测中相关技术问题,可电话咨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

● 环评监测方案

环评课件

环评课件是现代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环境评价过程提供详细的指导、规范和帮助,以确保被评价项目的环境影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各地日益严重,环评课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制性要求,用于确保环境评价的科学合理性和准确性,有效地保障公众利益。

一、环评课件的发展历程

环境评价是现代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由于环境问题 日益严峻,环境评价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环评课件作为目前最常用的环境评价工具之一,也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初期环评课件以针对污染物的处理和控制为主要内容,主要是针对某些特定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环评课件开始扩大范围,并以项目为主要实践对象,旨在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制定合理的环保管理措施。

逐渐形成了以“预评”、“初评”、“详评”和“审评”为环境影响评价阶段,以及环境基础资料、评价范围的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等为环评课件主要内容的完整评估体系。

二、环评课件的应用说明

环评课件在工程建设、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应用需求非常广泛,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充分地考虑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因素,确定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等。同时,在环评课件应用中,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环评课件必须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具备权威性和规范性;

2. 环评课件必须针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具有实用性,保证方案可行性和环境效益;

3. 环评课件必须考虑当地和项目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包括物种多样性、气候特征、自然遗产等,并考虑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不同结果。

三、环评课件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随着环评课件应用范围的扩大和环评工作的日益复杂,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过于强调技术细节而忽视环境效应,缺乏与环境影响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等。

应加强环评课件评价标准和指标的统一制定,保持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原则,与各级政府、大型工程建设单位和相关社会群体积极沟通,合理探讨环评课件的发展方向,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保护环境和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

四、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评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环评课件是推进环境评价工作和环保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必将继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研究和应用,不断探索改进环评课件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以确保环评工作的科学规范化和有效性。

● 环评监测方案

委托方(简称甲方):

受托方(简称乙方):

甲方委托乙方承担 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精神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同意签订本合同,以资共同执行。

一、项目建设内容

1、生产规模:

2、项目总投资:

二、环评收费及支付方式

监测费、编制费、评审费、评估费等所有费用)共计人民币:贰拾捌万元整(¥280000元 )。

,监测部门的合格监测报告完成后再付 捌万元整(¥,完成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编制,通过专家评审、技术评估,甲方获取到环保局批复后,五日内甲方付清余款 壹拾贰万元 整(¥。每次付款前,乙方应事先向甲方提交当期应付款项的合格发票,否则甲方有权暂停付款。

三、报告书的评审和交付时间

1、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评审单位是市环保局。

,并提交环保局的合格审批意见。甲方在合同生效后五个工作日内提交齐全乙方所需的资料。

3、乙方负责对所提交的环评报告中出现的遗漏和错误负责修改或补充,修改或补充时间已包含在以上的提交期限内。如因不可抵抗外力因素导致乙方无法按期履约,合同期限应顺延,延长的时间由双方重新商定。

正式版,电子版一份。

四、双方责任

(一)甲方责任: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含电子版本)和地勘报告、厂区平面图及其它必须的相关技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的解释和可靠性负责。

2、为乙方顺利完成环境影响评价任务提供必要的协助。

3、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和时间向乙方支付环评费用。

(二) 乙方责任:

1、根据甲方提供的技术资料,研究该项目有关文件,现场踏勘,

分析该项目的建设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得出评价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编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组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评审会。

3、负责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和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要求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修改。

4、对成果资料和甲方提供的所有资料负有保密责任。未经甲方同意,不得将甲方提供的资料再次提供给与本项目无关的任何单位及个人使用。 乙方要妥善保管甲方提供的资料。如因乙方原因丢失,应当负责赔偿甲方相关的经济损失。

6、协助设计单位在有关设计文件中落实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与内容。

7、乙方提交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不能满足合同约定时间要求时,每延误一天,乙方向甲方支付1000元/天的违约金。

完善直至达到合同约定要求,合同约定时间延误责任及给甲方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五、其它事宜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评审费、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费由乙方承担。

评审期间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而造成的项目不能正常审批,责任由甲方承担。

3、因甲方原因不能继续履行合同的,乙方不退还预付评价费用。因乙方原因导致不能继续履行合同的,乙方要退还甲方预付评价费,并且要赔偿甲方因此而造成的项目进展延期损失费用。

提交合格的技术成果和审批意见,甲方承担相应损失。

六、违约责任

1、甲方迟延合同约定时间提供资料,影响工作进度,乙方完成工期顺延;如所提供资料不准确,影响评估工作质量时,双方应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明确修订评估工作完成时间。超过合同约定时间的,甲方有权追究乙方违约责任。

资料、图纸等告知其他任何第三方。否则,将追究乙方违约及其他法律责任。

3、任何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时,由违约方承担对方损失。

七、合同争议与仲裁

执行本合同发生争议,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调解。 当调解不成时,双方同意由项目所在地仲裁委员会仲裁。

● 环评监测方案

XXX丙安乡卫生院:

你单位报来的《赤水市丙安乡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简称《报告表》)收悉。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项目工程环境特征,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赤水市丙安乡卫生院位于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老鹰坝,乡政府中心道路南侧,用地面积1738.00㎡,一层主要设置入口大厅,内科,外科、中医科,儿科、清创室,注射室,输液大厅,医护办公室。二层主要设置:病房,手术室,配药室,医护办公室,检查室,待产室,产房。三层主要设置:行政办公室,资料房,保管室,会议室。

二、《报告表》指导思想明确,评价标准、保护目标设置适宜,提出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经济合理,切实可行,该《报告表》可以作为日后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环境管理的依据。

三、原则同意《报告表》的环境影响结论和建议,同意该项目在拟选址建设,《报告表》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要求在项目实施中予以落实。

(一) 加强项目建设期间环境管理,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至最小。

1、加强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项目施工阶段主要为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施工废水通过沉淀、过滤、隔油隔渣处理后回用至工地用水工序,不得外排。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排放。

2、加强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置措施,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按建筑垃圾有关规定及时清运出场。避免在行车高峰时运输建筑垃圾,必须及时将建筑垃圾运往建筑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置。本项目施工期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后及时清运到附近垃圾中转站,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到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废机油,以及装修阶段产生的含油漆等化学材料的内包装材料、废抹布等危险废物,建设单位应分类收集后,委托有危险废物处理资质单位处理。

3、加强施工期环境空气保护,施工场地和道路扬尘、施工机械柴油燃烧废气、运输车辆尾气以及装修废气等。在建设期应对附近道路及时清扫和洒水,同时必须采用封闭车辆运输,以减少道路扬尘。加强施工管理,配置工地细目滞尘防护网,最大程度减少扬尘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应尽量选用防火、低毒、低辐射环保型室内装修材料,尽量不要使用含有笨类、醛类、卤代烃溶剂或者芳香族化合物等一些对人体影响很大、会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污染物。装修完成后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尽可能地将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降到最低。

4、加强对施工噪声的管理,施工期的噪声主要为机械噪声、施工作业噪声。建设单位应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设置隔声屏障、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合理布局施工现场、采用低噪声设备等治理及控制措施,避免在同一时间集中使用大量的动力机械设备,除必须连续作业的工序外,晚上不得施工。如必须施工则需报赤水市环境保护局同意并公示后方可进行,日常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施工噪声须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xx)的规定。

(二) 加强营运期环境管理。

1、加强营运期废气管理。项目运营期主要废气为机动车尾气、污水处理站恶臭、垃圾收集点和污泥堆放点恶臭。通过加强交通管理,加强项目区内绿化、合理安排汽车进出时间等措施来控制汽车尾气;对污水处理后外排,并且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xx) 中表3要求。对垃圾收集点和污泥堆放点恶臭,应保持收集堆放点内外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及时交具备资质单位清运。

四、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项目设置专门的环保管理工作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各项环保规章制度,将环保纳入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项目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加强对医疗废物和废水危害的宣传教育,污染物排放口(源)设立环保警示标志。

五、该项目COD、NH3-N等排放总量从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统一核算,不单独分配总量。

六、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后委托有竣工验收监测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该项目业主应在项目试运行前到赤水市环境保护局进行备案。

七、该《报告表》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采用的污染防治措施发生变化的,建设单位应重新向我局报批《报告表》;《报告表》自批准之日起满5年,建设项目方开工建设的,该《报告表》应报我局重新审核。

八、该项目涉及医疗用放射性设备、用剂、废物等内容不在此次批复内容之内,请按相关规定报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另行审批。

九、该项目建设及运营期间其他环境保护要求以该项目环评影响评价文本作为依据。

十、该项目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由赤水市环境监察大队负责。

XXX环境保护局

2XXX年10月24日

● 环评监测方案

近几年,富阳市经济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随着生产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活动的日益频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与一般的环境污染事故相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具有意外性和不可预料性,故监控更难、危害更重。为加强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管理,及时掌握污染事故情况,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从而制定本方案。

一、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富阳市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除核污染事故、电磁辐射污染事故外)的应急监测管理。具体可分为如下5类:

1、剧毒农药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事故: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因使用、贮存、运输、排放不当等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污染事故。剧毒农药包括有机磷、有机氯类农药等。

2、易燃易爆物泄漏的污染事件:煤气、石油液化气、瓦斯气体、氯气、氨气、苯、甲苯等易挥发的有机溶剂的泄漏事件。

3、油污染事故:指原油、燃料油等各种油品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等过程中由于意外造成泄漏所引发的污染事故。

4、含大量耗氧物质的城市污水和厂矿废水、固体废物和废气的非正常排放或处置不当而导致的污染事故。

5、其它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人类健康的环境污染事件。

二、应急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和环境管理途径,强化预防措施,积极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污染事故,力争减轻或消除其危害。做到事前预防,事后监测并作出安全评价。

2、有备无患、反应快速

成立机构,落实人员,配置装备,储备技术,明确程序。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应急监测处置系统,快速判断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及可能造成危害,妥善处理污染事故。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根据富阳市产业结构、污染事故的类型,突出重点,有区别、有针对性地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发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法,逐步形成完整的应急监测系统。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1、领导小组

应急监测领导小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2名,小组成员由自动监测室、化学分析室、仪器分析室、及综合室主要负责人组成(具体信息见附表1)。领导小组主要承担:

(1)负责组织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领导小组接到监测指令后,启动应急监测程序,快速组织应急监测小组成员赶赴事故现场,进行应急监测。

(2)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污染事故的信息和应急监测状况,评估污染事故的污染程度,提出污染事故处置建议。

(3)负责本站应急监测人员专业技能、防护措施的培训,快速测报方法的研究及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应急监测仪器、通讯、防护设备、交通工具等)的建设。

(4)听从上级有关部门的指挥与调遣。

2、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现场监测组、分析测定组、技术监督组、后勤保障组、4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及应承担的责任如下:

现场监测组:主要承担环境污染事故现场的采样监测任务。具体人员由自动监测室主任负责指定。

分析测定组:主要负责实验室内的分析测定。人员由化学分析室和仪器分析室主任负责指定。

技术监督组:主要承担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成员:王仑、徐香琴。

后勤保障组:主要负责仪器设备、化学试剂、防护用具等应急用品的采购、保管和定期维护。

四、应急监测程序和响应速度

1、应急监测程序

xxx

2、应急响应速度

应急监测领导小组接到监测指令后,应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以领导小组成员为主的现场监测组和分析测定组。现场监测组应尽快赶赴现场采样监测;室内分析组在30分钟内赶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准备工作,并在样品送达实验室后,立即进行分析。现场监测组和分析测定组成员在布点采样和分析测试时,应遵守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相关文件规定,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可靠性。初步监测结果由分析测定组组长审核,最终结果依我站数据审核规定进行审核后,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本着尽快报出的原则,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五、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1、配备仪器设备的原则

针对本地危险源(品)的类型和特征,有重点地添置相关的分析仪器。

2、富阳市主要仪器设备

六、要求

1、建立值班制度

应建立值班制度(值班安排见附表2),加强值班,接到指令立即联系各负责人,及时进行应急监测。

2、建立首问责任制

建立首问责任制,做到无论哪个部门,哪个科室,哪个人,只要接到“应急监测指令”,就有责任有义务指引帮办。在职责范围内的,要落实到底,不拖不怠;不在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报告或移交其他部门、科室和其他人去落实。

3、逐步健全并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根据危险源变化情况和设备使用反馈情况,每年年末制定下年度应急监测设备、试剂、防护设施和通讯工具的提升计划,依照计划购买相应的设备。

4、搞好应急训练,加强业务培训

拟定演习计划,组织各种演练;加强应急监测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应急监测能力,确保能叫得应,拉得出,打得响,圆满完成应急监测任务。

5、加强公众教育

利用电台、电视台等信息媒介的作用,加强群众团体对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常识、污染事故报警和应急程序的了解,才能有效地减少污染事故的危害。

● 环评监测方案

为了确保放射源周围环境的安全,了解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的辐射现状,特制订本计划。

一、委托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承担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对于放射源周围辐射环境背景值监测,按GB/T14583《环境地表γ剂量率测定规范》进行,对于放射源安装后周围辐射环境的监测,按HJ/T61-20xx《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数据认真记录,妥善保存,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三、检测内容:放射源运行期间,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周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监测。

四、监测频次:

1、放射源正常运行时,每年进行两次监测,数据存档备案;

2、放射源进行维修前后,应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3、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前后对其周围环境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4、放射源退役时,应进行一次退役监测。

五、监测点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运行和维修前后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

2、发生事故时监测点的位置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区域。

3、放射源退役时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过去安装或存放场所。

● 环评监测方案

为了解我县儿童预防接种后的血清学效果和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人群免疫屏障水平,进一步评估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做好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控制工作,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列》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特制定县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方案。

一、监测内容

目标人群针对乙肝、麻疹、风疹和甲肝等传染病的免疫水平。

二、监测范围、对象和人数

(一)范围:镇、镇、乡。

监测对象及人数三个乡镇3-14岁儿童共计120名儿童。乡(镇)监测目标人群数见附表1。每个年龄组,各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针对传染病监测样本量为40份。年龄组中各年龄段采样应均衡。

三、调查方法及时间

(一)调查方法随机抽取3-4岁、5-6岁、7-14岁儿童各40名,每个年龄组随机均衡抽取城镇和乡镇儿童,年龄组中各年龄段采样人数应均衡。

(二)调查时间:20xx年10月12日-15日

四、采血内容及要求

(一)对调查目标儿童均填写《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个案调查表》(附表2),儿童疫苗接种史可在儿童预防接种客户端导出,或根据儿童接种证、卡、册等资料准确登记,由各乡镇专干负责填写。

(二)采血调查的组织工作

由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负责采集血液标本,采样编号由9位数字组成,前6位是县(市)国标码,后3位是监测儿童数。

(三)采血要求

无菌采血,对所有调查对象均采集静脉血4毫升,及时分离血清,注意离心时避免发生溶血现象,离心后立即将血清冷冻(避免反复冻溶),要求冻存在螺口管内;每份血清不少于2毫升,管子上要标清楚序号,并和送检单上序号一致。冷藏运输,-20℃保存待检。

● 环评监测方案

环评课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一种通过科学方法系统地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和人类所造成的影响的过程。环境评价对于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至关重要,是提高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环评课件的相关主题。

一、环境保护法的核心

环保法是我国的一项基础法律,其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这份法律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制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政策,规范了环境污染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还对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因此,掌握环保法律的核心内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评价建设项目对自然和人的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潜在的环境风险,减少环境破坏和损害的发生,确保环保可持续发展。在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时,我们可以对项目的建设环节、项目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项目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进行详细的讲述。

三、当今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

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全球气温升高、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灭绝等问题牵动着我们的心。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根源,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于滥用化肥农药、大规模砍伐森林、工业有毒化学品排放等问题,我们应该逐渐转型,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经济,建立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修复生态系统等措施以减轻环境压力,保护自然资源。

四、环保新技术

众所周知,新技术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智慧城市、环保大数据、绿色工业等都是新技术在环保领域应用的例子。通过它们,我们能更好地管理城市垃圾、监测大气污染、加强绿色交通等环保工作。因此,在环评课件中,我们可以适当介绍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情况,让学生们了解其优越性和局限性,探索新技术将如何推动环境保护事业。

总之,通过对环评课件相关主题的深入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环保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深入其中,加强大家对环保的认识,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环评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

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 4、土壤背景值调查

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

1、自然环境

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

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

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

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

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

布设原则

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 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覆盖不同土壤类型:

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 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

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 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

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 采样点布设方法

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布点法;田块的进水口向对角引一直线,将对角线划为若干等分(一般3-5等分),等分点采样

2、梅花形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中心点设在两对角线相交处。采样点:5-10

3、棋盘式布点法: 适用范围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土壤较不均匀。采样点>10,也适合于固体废物污染,采样点>20。

4、蛇形布点法:面积较大、地形不平坦、土壤不均匀。布点法:布设采样点数目较多。 5、放射状布点法,适合于大气污染型土壤。

6、网格布点法:地形平缓。采样点:交叉点或方格中心布点,适用农药污染、背景值

五、监测方法(包括预处理和分析测定两部分)

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土壤样品的类型、采样深度及采样量 1、混合样品

如果只是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对种植一般农作物的耕地,只需采集0~20cm耕作层土壤,对于种植果林类农作物的耕地,采集0~60cm耕作层土壤。将在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混合样,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通常为5~20个。混合样量往往较大,需要用四分法弃取,最后留下1~2kg,装入样品袋。 2、剖面样品:(污灌超过一年需采剖面样品)同层混合,1kg

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过渡层(AB、BC)一般不采样。当地下水位较高时,挖至地下水出露时止。现场记录实际采样深度,如0~20、50~65、80~100cm。在山地土壤土层薄的地区,B层发育不完整时,只采A、C层样。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整的土壤,采集表层(0~20cm)、中土层(50cm)和底土层(100cm)附近的样品。在各层次典型中心部位自下而上采样,切忌混淆层次、混合采样。注意采样深度和取样量一致 3、采样时间与频率

了解土壤污染状况:随时采集掌握作物受污染状况:依季节变化或作物收获期采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般土壤在农作物收获期采样监测,必测项目一年一次,其他项目每3~5年测一次。 4、采样注意事项

(1)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堆边;

(2)将现场采样点的具体情况,如土壤剖面形态特征、采样深度等做详细记录;

(3)现场填写两张标签,写上地点、土壤深度、日期、采样人姓名等,一张放入样品袋内,一张扎在样品口袋上。

(4)用于重金属项目分析的土样,尽量采用竹器采样,或将和金属采样器接触部分弃去。

六、土壤样品加工与管理

样品加工处理( 会考风干,要把加工程序写出来)

目的:除去非土部分,满足分析要求、利于保存、代表性

测定不稳定的项目用新鲜土样(如游离挥发酚、NH3-N、NO3--N、Fe2+);

测定多数稳定项目用风干土样。

程序是:风干 磨碎 过筛 混合 分装

风干:在风干室将潮湿土样倒在白色搪瓷盘内或塑料膜上,摊成约2cm厚的薄层,用玻璃棒间断地压碎、翻动,使其均匀风干。在风干过程中,拣出碎石、沙砾及植物残体等杂质。

土样管理

1、严格制度保障 2、土壤保存

A.一般土壤样品需保存半年至一年。

B.避免日光、潮湿、高温和酸碱气体等的影响。 C.玻璃材质容器,聚乙烯塑料容器

D.低温保存:低于4℃的冰箱存放,测定挥发性和不稳定组分的新鲜土样

七.土壤样品的预处理和测定方法(要写出定性与定量)

预处理:需要处理成液体状态和将欲测组分转变为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以及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和提取法;前者用于元素的测定,后者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

1、土壤样品分解方法有:酸分解法(考试大题)、碱熔分解法(选择)、高压釜分解法(选择)、微波炉分解法(选择)等。

a.酸分解法: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HCl-HNO3-HF-HClO4)分解土壤样品。 作用:①破坏、除去土壤中的有机物;②溶解固体物质;③将各种形态的金属变为同一种可测态。

b.碱熔分解法:

高温熔融,熔剂有Na2CO3、K2CO3、NaOH、Na2O2等。 特点:分解样品完全,不产生大量酸性蒸汽

缺点:试剂用量大,引进污染物、重金属挥发损失 c.高压釜密闭分解法:

优点:低温(

优点:热效率高、加速分解 2、土壤样品提取:

有机物、受热不稳定物、组分形态分析需要采用提取方法 A.有机污染物:振荡提取、索氏提取 B.易溶无机污染物、有效态:酸或水浸取 3、净化和浓缩 净化:层析、蒸馏

浓缩:K-D浓缩、蒸发

氰化物、硫化物:蒸馏-碱溶液吸收法

土壤监测常用方法

1、重量法:测土壤水分(样品在105 ℃烘干、称重、计算。)

水分(分析基)%=〔(m1-m2)/(m1-m0)〕×100 水分(烘干基)%=〔(m1-m2)/(m2-m0)〕×100 2、玻璃电极法:PH 测定要点:称取通过1 mm孔径筛的土样10 g于烧杯中,加无二氧化碳蒸馏水25 mL,轻轻摇动后用电磁搅拌器搅拌1 min,使水和土充分混合均匀,放置30 min,测量上部浑浊液的pH值。影响因素:土粒的粗细;水、土比例。酸性土壤的水土比保持5∶1~1∶1。碱性土壤水土比以1∶1或2.5∶1为宜,水土比增加,测得pH值偏高。风干土壤>潮湿土壤

3、可溶性盐分:用一定量的水从一定量土壤中经一定时间浸提出来的水溶性盐分。 4、金属化合物

预处理方法和测量条件差异 铅、镉: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铜、锌、总铬、镍:火焰原子吸收法 总汞、总砷

定性:原子外电子的能级是不连续的,即能量只能处于某些特定的值,所以这些电子只能吸收某些特定频率(或波长)的光波。

定量:外标法定量,测峰面积或峰高。

5、有机化合物测定

A. 六六六和滴滴涕:气相色谱法

提取:丙酮-石油醚硫酸净化处理ECD测定 定性分析:色谱峰进行两种物质异构体的; 定量分析:峰高(或峰面积) B. 苯并(a)芘的测定 测定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适于苯并(a)芘含量>5μg/kg的土壤 荧光分光光度法:苯并(a)芘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要点:1土壤样品于索氏提器内用环己烷提取苯并(a)芘;2提取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并(a)芘程序: 紫外分光光度法:适于苯并(a)芘含量>5μg/kg的土壤.定量385nm,定性365、385、403nm

六、质量控制

七、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环评监测方案

为迎接20xx年亚青会,切实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根据20xx年省、市体育局的工作要求,将在今年开展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为认真做好我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充实并完善我区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了解我区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监测任务

区体育局牵头组建监测队,实施监测采样工作,完成国民体质监测任务。

三、监测内容

(一)监测对象

本次国民体质监测我区监测对象为,中青年及老年人(20-69岁)。

(二)监测要求和内容

本次监测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原则抽取监测对象。

1、区开发区及各镇的监测点,将按照省市体育局对区级体育工作考核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区平年体质测试工作开展的需要,进行抽样测试。

2、全区监测样本应均分配在各监测点,各监测点的全部人员均为抽样对象。

3、全区共测试3000人,区开发区及各镇的测试任务见附件1。

4、区开发区及各镇的监测点监测内容为常规体质测试(11项测试指标),各类人群检测指标见附件2。

四、监测器材

本次监测工作使用由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体质监测器材。

五、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份)

1、培训人员

20xx年5月上旬前,完成区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2、制定工作方案

20xx年5月上旬,区体育局拟定《20xx年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

3、落实器材

20xx年5月中旬,监测器材全部安装到位。

(二)测试阶段(20xx年5月~9月)

区开发区及各镇需按照本方案和有关要求,积极配合完成本地所承担的监测任务。

(三)数据处理阶段(20xx年9月份)

20xx年9月下旬,区体育局将体质监测数据报送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六、工作要求

区开发区及各镇文体中心积极配合,共同组织和开展好本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并纳入20xx年度区级体育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一)高度重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周密组织实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监测任务;

(二)加强宣传,扩大监测工作影响,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积极筹措经费,为监测工作提供保障;

(四)加强监控,规范操作,确保数据质量;

(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六)为抽样测试对象进行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服务。

文章来源:https://www.jt56w.com/jiantaoshufanwen/10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