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检讨书大全 > 检讨书范文 > 导航

检讨书范文|论朱熹的思想总结(通用16篇)

发表时间:2020-03-28

论朱熹的思想总结(通用16篇)。

【1】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生态美学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美学.生态美育在古代有其原始形态,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美育是在浪漫美学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美育的形态,它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作 者:陈国雄  作者单位:湘潭师范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云梦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MENG 年,卷(期): 23(6) 分类号:B83 关键词:生态美学   生态美育   感性  

【2】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在全国发行。这本书科学回答了事关党的宣传思想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引领宣传思想工作不断迈向新高度,进一步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历史经验证明,能否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只有从推动事业长远发展出发,巩固党的群众基础,认清肩负的责任和挑战,紧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坚定主心骨、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才能有精神有力量推动各领域发展不断迈向新征程。

“文者,贯道之器也。”党的思想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当前,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

改革发展如火如荼,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都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高标准下,就需要始终紧跟党的步伐,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坚持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发出时代最强音,宣传阐释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将“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植到每一名人民群众心中,共同铺好美好、光明的康庄大道。

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要发挥好带头引领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在工作生活中善于替党发声、传播正能量,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敢于担当、改革创新,真正涌现出越来越多值得学习的时代榜样;要时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宣传思想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真正做到深入领会,精准传达;要坚持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真正的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要与时俱进,着力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将宣传思想工作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最大限度发挥出党的宣传思想的优势。

凝聚起团结的磅礴力量,需要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力。我们有9000余万党员,是当今世界第一大政党,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磅礴力量。作为力量的源泉,每一名党员都需要团结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优势,高举旗帜、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积极应对国际和国内的挑战,不断开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周易》作为一部阐述天地自然运行规律和社会人事生存发展变化之典籍,在中国哲学和美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不是探究某个具体的事与物,而是站在整个宇宙之大背景下来追寻万物的产生与运行规律。

(一)《周易》之“象”

?《周易》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认识首先是从对具体的生物和自然现象开始的。《周易?系辞上》讲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将“八卦”作为构成宇宙世界最基本的实在之物。何为“八卦”?在《周易》看来,八卦分别代表着天地自然运行的八个基本要素或八种现象,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它是古人对于宇宙世界与万事万物长期观察而总结出的。同时,这八种现象具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现象或卦象因其属性不同其组合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等等,同时其各卦错综重叠之组合最终构成了宇宙世界错综复杂的运行图式,如《周易?系辞上传》中描述的“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正是八卦重叠组合所产生的效果,这些现象和规律也正是自然运行最基本的法则,其反映出《周易》最原始的自然宇宙观。

?另一方面,《周易》对于自然宇宙的认识并不仅仅机械地停留在客观的自然之物上,而是通过观物取象,由具体到抽象,最终概括出宇宙之道。在《周易?系辞上》中所讲到的“四象生八卦”可以看出,“象”首先是指具体之物象,是对天地万物的总体写照,和对“八卦”的总括,但这仅仅是“象”的第一层含义,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在《周易?系辞下传》中讲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说明“象”是深藏在八卦之中的,是八卦成列组合后所得,不是简单的自然客观之物,而是这些自然之物组合之后其内在属性的显现。因而它不是具体的,而是通过其具体抽象出来的。在《周易?系辞上传》中“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说明“象”有一定的概括性,是圣人对自然人事其内在特性的表现。“象”不仅是对自然之象等客观现象的描写和概括,更是通过其象来暗示和表现人事凶吉等社会现象,是圣人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把握中对于宇宙之真谛从而影响到对社会人事之道的领悟。因而“象”在《周易》中更多表现的是社会人事之属性,只是这些属性被隐藏在了各种具体的八卦图式之下。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周易》中的“象”代表着具体的八卦图式之象与抽象的社会人事之象两方面内容,而联接两者的正是“象”所具有的象征之意,在《周易?系辞上》中讲到:“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即用具体的图象象征了抽象的社会人事变化。此处的“象征”的功能正是使“象”由具体到抽象的中介,由“天地变化”到“圣人效之”、由“天垂象”即“见凶吉”,将人事社会的种种现象蕴藏在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中。

?《周易?系辞下》讲到:“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即“象”,“象”贯穿于整本《周易》之中,“象”的各种内在属性的阐释也正是《周易》整本书的思想精华。

?(二)《周易》之“阴阳”

?在《周易》思想中,“象”代表着其认识自然世界和社会人事的特定符号。这个特定符号从起产生来看,根据 《周易?系辞上》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代表具体图式的物象还是蕴含社会人事之理的象都是由“两仪”衍生而来的。“两仪”在《周易》中是指事物所具有的阴阳两方面属性,因而也可以理解为《周易》之象均具有“两仪”即阴阳两方面的属性。纵观《周易》,阴阳的观念贯穿于整本书中,因为《周易?说挂》已经讲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在《周易》中组成其基本图式的卦象被对等地分为了一阴一阳相互对立的模式,以此而说明阴、阳是《周易》立卦的依据,也是其各卦象存在的内在属性。

?何为“阴阳”?“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指出“山北水南,日所不及也。”而“阳”则反之。因此“阴阳”的最初含义为朴素的自然观概念,指与阳光的朝向关系,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根据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阴与阳总是交替变换出现的,宇宙世界这个混沌的.“太极”分裂出了阴阳“两仪”,或阴或阳,宇宙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具有阴或阳之属性。

?阴阳两性是如何存在于宇宙世界的?《周易?系辞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包含着天、地、人三重含义,《周易?系辞下》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也即在天、地、人三重道之中都存在着阴与阳之属性。

?天道与地道均是自然之道。《周易》认为,天道之日月风云雷雨与地道之山川草木虫鱼鸟兽都具有阴、阳之二性。正如《周易?系辞上》讲:“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在自然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首先其自身存在或阴或阳的属性,同时也能找到与其属性相反的另一物,两者共生共衍,共同构成宇宙世界的基本存在之物,并推进着宇宙世界发展变化。并且,《周易》进一步细化,根据《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的论述,其将天道中的两属性定义为阴与阳,将地道中的两属性定义为柔与刚,虽然其针对的卦象不同,但都具有相同的含义,都反映出事物存在相互对立的本质。

?不仅自然之道具有阴阳之属性,《周易》思想的独到之处更在于其看到了社会人事之道中所存在的阴阳之对立属性,《周易》将其概括为“仁”与“义”。如前面对“象”的理解可知,整个《周易》的思想,不单是描写天地等自然现象的运行规律,更是借自然来象征社会人事之凶吉,因而在社会人事之中,均存在着或“仁”或“义”之对立的属性。

【4】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现在为亲们收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背景,为了防止(社会公约)成为一纸空文,它自然地包含了一个条款,单独对其他条款生效,其中规定,任何拒绝向公众意识屈服的人,社会都要向他的公章屈服。下面小编整理关于卢梭社会契约论简介分享了32条,提供给大家赏阅。

1、人们总是想要幸福,但人们自己却总是看不出幸福是什么。

2、Whenpeopleareforcedtoobeyandobey,theydoright;Butwhenthepeoplearefreetobreakoutoftheirownfetters,theydobetter:fortheyhaverestoredtheirlibertyonthebasisofthesamerightsonwhichtheyweredeprived;Otherwisetherewouldhavebeennoreasonwhyanyoneelseshouldhavetakentheirfreedominthefirstplace。

3、国王根本无法养活他的子民,只能靠他们养活自己;用拉伯雷的话来说,国王不能没有一切。臣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条件是国王也要没收他们的财产吗。

4、Sincesovereigntyisnothingmorethananexerciseofthepublicwill,itcanneverbetransferred;Sincethesovereignisbutacollectivelife,hemustbeallowedtorepresenthimself;Itispower,notwill,thattransfers。

5、人性的第一法则是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且,一个人一旦到了理性的年龄,就会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自己判断维持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

6、Surrendertoforceisanactofnecessity,notachoiceofwill.Itisatbestanactofintelligence。

7、Thereisnofreedomwithoutthelaw,andthereisnomanabovethelaw.Thereisnoneedtoaskwhymenarefreeandsubjecttothelaw,isbuttheconditionofsocialunion.Thepeoplewhoobeythelawshouldbethecreatorsofthelaw;Itisthepeoplewhomakeupsocietythatdefinetheconditionsofsociety。

8、Ifpowerfulrulersmakethefirstslaves,theirowncowardicemakesthemslavesforever。

9、Thefreedomofmanisfarsuperiortothefreedomofnature;Thestateoffreedom,therefore,isthemostperfectofallhumanstates,and,indeed,themostnatural。

10、财产是公民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公民订立契约的现实保障。

11、Thehumanracewasdividedintoherdsofcattleandsheep,eachwithitsownleader,whoprotectedtheminordertoeatthem.Allwhoarebornintoslaveryarebornintoslavery。

12、Wemaysaythatsavagesarenotevil,preciselybecausetheydonotknowwhatisgood;Forwhatpreventsthemfromdoingevilisneitherthedevelopmentofknowledgenortherestrictionoflaw,butthecalmnessoffeelingandtheignoranceofsin。

13、如果君主对一个臣民的要求比对另一个臣民的要求更多,那么事物就会变得个性化,他的权力就不再起作用。

14、当人们被迫服从时,他们就做对了。但一旦人们能够打破枷锁,他们就会做得更好。

15、Whenthelawlosesitspower,allislost;Aslongasthelawisnolongerstrong,nothingthatislawfulwillbe。

16、武力并不意味着权利,但只有合法的权力才能产生义务。

17、真正的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而是不做你不想做的事。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还在于不屈服于他人的意志。

18、生命来自,但它总是在枷锁中。

19、Theconceptsofvirtueandevilarecollectiveobjects,whichcanonlycomeintobeingthroughpeople'sfrequentcontactwitheachother。

20、在赋予这个机构生命和存在的权利之后,我们现在需要立法赋予它行动和意志。因为形成和联系一个有机体的行为本身并不决定它应该做什么来维持它的存在。

21、**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人权方面,个人和个人绝不被视为人,甚至也不被视为公民,而仅仅被视为士兵。一个国家只能是别国的敌人,不能是敌人。

22、社会应该完全以这种共同利益为基础来治理。人们总是想要快乐,但人们并不总是看得很清楚。

23、既然没有人对自己的同类具有任何自然的权威,既然武力不产生任何权利,那么,只有习俗才是地球上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24、立法的力量总是倾向于维护平等,因为事物的力量总是倾向于破坏平等。

25、科学的大问题是要找到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法律形式,就像在几何学中求圆的平方一样困难。

26、奴隶们在枷锁中失去了一切,包括摆脱枷锁的渴望。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奴役状态,就像牛爱他们的环境一样。

27、Eventhestrongestisneverstrongenoughtobemasterforever,unlessheconvertshispowerintopower,andobedienceintoduty.Thusarosethepowerofthestrongest.Forceisaphysicalforce,andIdonotseehowtheactionofforcecanproduceanymorality。

28、无争论地约束和说服别人的权威是指宗教。

29、Sincethereisnonaturalauthorityforanymaninthefaceofhisfelicity,andsinceforceproducesnoright,thebasisofalllegitimateauthorityonearthiscontract。

30、Aristotlehadsaidlongbeforethemthatmenarenotatallnaturallyequal,butthatsomeareborntobeslavesandotherstorule.Aristotlewasright,buthewasright.Allwhoarebornintoslaveryareborntobeslaves;Thisisassureascanbe。

31、每个人生来都是自由和平等的,他把自己的自由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同之处在于,在家庭中,父亲的爱足以报答父亲对孩子的关心;但是在国家里,首领对他的人民没有这样的爱,发号施令的乐趣取而代之。

32、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常受束缚。认为自己是别人的主人的人比别人更像一个奴隶。

【5】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德国学者卡西尔的符号论美学理论,作为其独特的符号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20世纪西方美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他的符号哲学理论入手,初步探讨其对艺术的基本界定:艺术是一种超越性的构型过程.其中,又包含三方面的.规定:艺术是一个发现实在形式的过程;艺术是一个创造性的构型过程;艺术是一个超越实在的解放过程.

作 者:夏红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4) 分类号:B83-069 关键词:卡西尔   符号论美学   超越性   构型  

【6】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关键词 朱熹 修辞技术 社会哲理 
论文提要 朱熹在讨论具体修辞技巧的过程中,显示出许多重要的社会哲理内涵,就修辞本身而言,一切对于个人名利的追求都不利于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我们道德文章境界的升华,不利于我们整体修辞水平的提升,自然也就不利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和谐与进步。 

 
朱熹的修辞学说,在强调修辞本质问题的同时,也很重视具体的修辞技巧;其中,常包涵着很深的社会哲理内涵,这点同样成了其修辞论的重要特色,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分析。 
 
1 讨论用字、反复手法时显示的社会哲理内容 
 
1.1重视修辞用字的准确性与个人素养的关系 
朱子很重视修辞用字的准确性,他经常说文字自有稳当的字,只是人们写文章时思考不精确罢了。在《朱子语类》卷139中他说: 
苏子由有一段论人做文章自有合用底字,只是下不著,又如郑齐叔云,做文字自有稳底字,只是人思量不著。横渠云:“发明道理,惟命字难。”要之,做文字下字实是难,不知圣人说出来底,也只是这几字,如何铺排得恁地安稳!(《朱子语类》卷139,《朱子金书》第十八册第4293页) 
在这里,朱熹连续引用了三个人的话强调对修辞用字的高度重视。一是苏子由论人做文章的话,意思是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者是用来说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本来自然有合用的字,只是难以用得准确;二是郑齐叔的话,意思是写文章自有稳当的字,只是人们思量不到;三是张横渠的话:要表达新发现的道理,最难的是“命字”。这三个人的话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写文章修辞用字很不容易!所以,朱熹在引用他们的话以后紧接着就感慨地说:总之,写文章用字实在是难,不知圣人说出来的,也只是这几个字,为什么铺排得这样的安稳!由此可见,朱熹是何等的重视写文章的修辞用字。为什么圣人说出来的话自然铺排得那样安稳妥当呢?因为圣人说出来的是“天生成腔子”,他们的修辞用字当然十分恰当。朱子说的话前后并非等同的关系,前半是具体谈用字之难,后半是总的感慨文字自有它本身的内在规律,而把握、运用到何种程度则要看各人的文字功底。这就在讨论修辞技巧的过程中显示了深刻的对社会人文的关心:圣人说出来的话自然、安稳、妥当与圣人的天赋、修养、胸怀、境界、道德、知识等等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们一般人往往说话乖谬还自以为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说话写文章须讲究修辞用字的重要性,讨论修辞艺术,不但是专家的责任,也是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课题。 
 
1.2“每章重言”中显示的社会哲理内容 
朱子非常注意文学的层次性,注意“每章重言”的修辞手法。例如,他在分析《东山》一诗时说: 
章首四句,言其往来之劳,在外之久,故每章重言,见其感念之深。(《诗集传·诗卷第八》,《朱子全书》第一册第536页) 
这里所说的“每章重言”就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并且指出这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人物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念之深”。更重要的是,这种“感念”隐含着对为社会事业而辛劳、奔波者的高度赞美和深深的向往。 
再如,朱熹在讨论《常武》一诗时说: 
此篇王实亲行,故于卒章反复其辞,以归功于天子。言王道甚大,而远方怀之,非独兵威然也。序 
所谓因以为戒者是也。(《诗集传·诗卷第十八》,《朱子全书》第一册第716页)朱熹在指出该篇运用“反复其辞”亦即反复的修辞手法的同时,还强调反复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是“以归功于天子”,并且这种对天子的赞美不是元谓的个人崇拜,而是远方人民对王道的渴望。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老百姓的损害,造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创伤,但正义的战争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欢迎,人民之所以愿意承受战争所带来的牺牲和损失,是因为正义战争的目的乃是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一切战争,使人民永远安居乐业。因此即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天子也不应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感到自豪、骄傲,而是要以战争为戒,不让人民为战争而做出的巨大牺牲之成果付诸东流,不使后世的子孙继续在战争的伤亡中痛苦地生活。 
 
2 讨论宋代名家作品修辞问题时所显示的社会哲理内容 
 
朱熹对一人一作的优缺点不但能从文字修辞上进行系统分析,而且在这种分析过程中还能联系做人的道德含义与客观效果,显得十分透辟。例如,他的学生问范太史文章如何,朱子说: 
他只是据见定说将去,也无甚做作。如《唐鉴》虽是好文字,然多照管不及,评论总意不尽。只是文字本体好,然无精神,所以有照管不到处。无气力,到后面多脱了。(《朱子语类》卷139,《朱子全书》第十八册第4306页) 
首先肯定范太史文的好处是“据见定说将去,也无甚做作”,即是说,自己有什么,说什么,实实在在,很难得,因为根据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地讲话、写文章,是难能可贵的,总体上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这样的人出发点一般是为了社会整体利益,而不像那名利熏心的人,总喜欢矫揉造作、虚假不实。但是不是这种人说话写文章就一定很完美呢?不是的。如范太史写的《唐鉴》虽然是不造作的好文字,但在修辞上往往照管不到,评论也总是意思表达不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朱熹具体分析了两个原因:一个是“无精神”,所以才会有照管不到的'地方;一个是“元气力”,所以到后面含义多脱略,意思表达不清。“无精神”与“元气力”有相通之处,但又有区别,相同的是都缺乏进一步深入的能力,不同的是前者偏向于内涵的精神,后者偏向于生理的气力。当偏向于内涵精神缺乏的时候,导致写文章有照管不到地方;当偏向于生理气力缺乏的时候,以至于越到后面就越没有气力,语言文字就会多有脱略。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语言修辞与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和天赋的生理气力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再比如,朱熹分析宋代名家作品修辞气象的根源说: 
李泰伯文实得之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首卷《潜书》、《民言》好,如古《潜夫论》之类。《周礼论》好,如宰相掌人主饮食男女事,某意如此。今其论皆然,文字气象大段好,甚使人爱之,亦可见其时节方兴如此好。(《朱子语类》卷139,《朱子全书》第十八册第4300页) 
朱子为什么在这里赞扬李泰伯的文章?因为李泰伯的文章学问根源是从经中得来的,虽然道理浅显,但都是从大处立论。他的《潜书》、《民言》好就好在如古人的《潜夫论》一样阐述的是人世间深微的生活哲理。《周礼论》好就好在它讨论了宰相与人主的关系,怎样才能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健康发展。他的议论往往是如此,所以他的文字气象总体上就好,很使人欣赏爱惜。而且,朱熹认为这与整个时代的风气有关系,那个时候,全社会的状况好,方兴未艾,所以,在个人的作品中体现了出来。在讨论李泰伯文章修辞的根源时,朱熹还将老苏父子的情况与他进行了对比:“老苏父子自史中《战国策》得之,故皆自小处起议论,欧公喜之。”(《朱子语类》卷139,《朱子全书》第十八册第4300页)老苏父子文章修辞的根源是从《战国策》得来的,所以都是从小处立论,欧公比较喜欢他们的文字气象。朱熹还讨论了李泰伯晚年参道的情况,李泰伯有一记说达磨宗派很详细,肯定是下了很大的参究工夫的。朱熹感慨地说,以李泰伯的文章比较现在人写的东西,今日的文章就像三日新妇一样不成熟。某些人的文字,有什么见识?太浅薄了! 
朱熹在讨论宋代名家文章修辞的具体问题时,不但拿李泰伯与苏氏父子相比,而且还以时文与李泰伯的文章相比,单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出了社会人文的三个层次:李泰伯、老苏父子、时文。文章是人的胸怀抱负、道德境界、内在气质、精神风貌、知识能力的综合表现,不同的人品、不同的社会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文章修辞风貌。朱熹强调的是人品、性格、后天学习渊源等与文章修辞气象之关系,强调作文修辞必须从大处着眼,抓住本质。朱熹认为,如果我们真想学好写作,有真正的修辞工夫,就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我们之所以要重视一切可以运用的修辞方法,正是为了准确地表达社会人生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3 “天生成腔子”修辞观中所包含的社会哲理内容 
 
朱熹关于“天生成腔子”的著名论述本身就自然包含了修辞技巧的内容。但由于不能理解他的“天生成腔子”修辞观所显示的社会哲理内涵,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例如,罗根泽先生说“本来样子的组织部分是天生腔子,修辞部分是稳当底字。”(罗根泽,1984:197)这种解释割裂了“天生成腔子”与“稳当底字”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忽略了朱熹讨论具体修辞技巧过程中所包含的社会哲理内涵。因为既然是“天生成腔子”,就自然是用了“稳当底字”,亦即恰当地运用了语言文字,这其中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各种社会哲理在文章中的自然表现。 
“天生成腔子”在形式上是从用字开始谈起的,是从修辞的角度立论的,是朱熹理想主义修辞观的一种著名的表达方式。朱子在赞扬司马相如为“赋之圣者”时说:“如何得似他自在流出!”可见得“天生成腔子”是“自在流出”的文字。他在与学生讨论时说: 
林艾轩尝云:“班固杨雄以下,皆是做文字。已前如司马迁司马相如等,只是恁地说出”。今看来 
是如此。(《朱子语类》卷139,《朱子全书》第十八册第4289页)朱熹为什么如此强调说出的文字,或者说“自在流出”的文字?联系他对修辞用字的高度重视,似乎产生了一个矛盾:班固杨雄等人“做文字”的“做”不正是对文章修辞的用功吗?为什么不如司马迁司马相如等人自在说出的文字呢?“做文字”与“恁地说出”这两种情况那一种是更加注意修辞技术的呢?从表象上看,是“做文字”的人,“恁地说出”的人似乎不如“做文字”的人认真。这就是一种矛盾:既然朱熹十分重视修辞技术,为什么更赞扬“恁地说出”的文字?我们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做文字”与“恁地说出”的含义,了解这两种写作状况作者的背景。联系朱熹的其它文字可以得知“恁地说出”的真正意思是“自在流出”的文字,接近于“天生成腔子”,当然是难得的好文章:“做文字”的真正意思是相对造作的文章。比较远离于“天生成腔子”,当然比“自在流出”的文字要差一些。那为什么用心“做”的文字在修辞技术上反而比随口说出的文字工夫差劲呢?就是因为这两种写作状况作者的背景不一样,准确地说,“恁地说出”的人,在胸怀抱负、文化修养、知识能力等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比“做文字”的人强,所以一旦有感而发,修辞造句就自然而然,自在流出,稳妥恰当;而“做文字”的人在对社会、自然、人生等等的认识水平上,在气质抱负上,在对理想的追求上,不如“恁地说出”的人。所以,虽然他们写文:章努力用功夫“做”,但在修辞用字上还是不如自在说出的人工夫深,工夫自在修辞之外,正是这个意思。朱熹为什么一方面那样高度重视修辞技巧,又特别强调修辞作文之本质?就是因为修辞技巧与修辞本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一个人的文章修辞水平如何,一个人的文章气象、风貌如何,是由一个人的胸怀抱负、内在气质、道德境界、文化修养、知识能力等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胸怀抱负、内在气质、道德境界、文化修养、知识能力等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到底怎样,又是由先天的生命遗传结构层次、健全程度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程度决定的。先天的生命遗传结构层次、健全程度如何,也许我们的当事人,难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但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程度、我们个人的努力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切对于个人名利的追求都不利于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我们道德文章境界的升华,不利于我们人类整体修辞水平的进步,自然也就不利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和谐与进步,这也是朱熹在讨论具体修辞技巧时所包含的社会哲理内容之一。[来

【7】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汉代经学和儒家所倡导的礼义制度随着汉王朝政权统治的衰落而日趋空疏和虚浮,黄老刑名法术之学代之而起,从而形成以形名为核心的谈辩风气,旋即演进为玄谈和玄学.何晏指出归元致一是最有效的治学之道,王弼则提出自觉以执一方法治学的要求.士人们不仅在思想深处将儒道两家融会贯通,而且吸收了其他方面的`学说和文化.南北朝时期,人们观念理论和思辩的对象层面开始下移,士人的思索重点转向了形神关系,而有无关系问题则随之在人们头脑中退居二线.汉末六朝学术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上划了一个弯.

作 者:庄大钧 Zhuang Dajun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1(6) 分类号:B234 关键词:学术现象   儒学   黄老学   玄学  

【8】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德治思想家,他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他的一整套德治思想体系.他认为“以德治国”的关键在于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核心是获得民心,争得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的.德治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 者:蔡新法 CAI Xinfa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政法系,浙江,绍兴,312000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22(4) 分类号:B222.5 关键词:德治   仁政   人性善

【9】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宋-朱熹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10】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矛盾论》读后感

哲学这种东西,我是很崇拜的。初中时为写作文而背文章,当时读的有《心灵鸡汤》、《最好的大米》、《智慧背囊》1-6辑这些书,这些书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收录了很多具有哲思的故事,故事中都普遍出现大师、智者、高僧、佛这样远离尘世的人物。

可是,到我现在的年纪,早已发现那些故事都是假的,现在看那些所谓哲思就像看童话一样,觉得离我这个世界好远好远。为什么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大师、智者、高僧,为什么都是些远离尘世的角色,是不是他们所谓的哲思,只适合远离俗世的生活?如果他们的哲思都不适用于芸芸众生,那我们还学来做什么?

好吧,现在开始谈谈《矛盾论》。

先说说读这篇文章的感受。说实话,刚开始我是浮躁的,我完全不能静下心来将这篇30页的文章看完。如果这是篇小说,或是几篇韩寒的杂文,我可以一字不漏地看完。哲学在文字上的确是枯燥的,为什么同样是讲道理的,韩寒的杂文就能又幽默又贴近生活呢?还有,《矛盾论》在文字上让我看得很不耐烦,它像官话文,句句都对,但十句九空。而且现在我读文章,总是希望能从文章中看到对我的思想或人生能有指导作用的句子。老师说哲学有大用,我也深信不疑,但是我发现我理解不了课本中的理论,老实说是我根本看不进去那些理论,所以书中的哲学也不能为我所用,既不能为我所用,是不是对我而言就是无用的呢?

譬如这句话“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说得很对,但就算我知道了矛盾的这个特性,那又能怎样呢?我可以运用矛盾的这个特性去做些什么吗?我是理科生出身当时在做那些头疼的理科数学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些东西对于我以后有什么用处呢我还不是学会个加减乘除就好了的事情啊;当我血袋一些很抽象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又会问:这个有什么用处的啊。就像是高中的生物化学到现在基本忘掉了,如果当初不是为了考试根本不会去学它们,现在要不是为了家教,也不会去重新拾起它们。

以上是我刚开始读《矛盾论》前面一些篇幅的疑惑,抛开这些疑惑我发现这个《矛盾论》还是不错滴。

首先,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然后他开始阐述唯物辩证的宇宙观(第一节倒数第三段),不可否认,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毛主席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这一段我非常赞同,正如同老师所说的,事物的发展是呈螺旋式前进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较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更准确地解释了事物的发展。由事物的发展又引出对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的分

析。

其次,文章例证丰富

作者除了熟练地运用马克思理论,他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也可以信手拈来,例如:《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最后,语言准确而生动,思路清晰

对于一篇论文语言准确是必要的。例如在第四节中分析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从开头看到这里,我发现毛主席写矛盾论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从唯物辩证的宇宙观较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更好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发展引出对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的分析,从而引出对矛盾的研究,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现在又开始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一步步走来,循序渐进。对主要矛盾进行分析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好钢用在刀刃上嘛!找出主要矛盾,就能对症下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解决了主要矛盾,原来的次要矛盾因时空的变迁又将转化成主要矛盾。不断地找出并解决主要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看到这里,一本《矛盾论》终于看完了。相较于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它们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我空空如也的脑袋里也装进了一些东西: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虽然觉得这个观点有点不对——按照毛泽东的论断,矛盾不仅是事物,不仅是实体,而且还是事物或实体的“运动”与“过程”,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之为“矛盾实体论”。

显而易见,“矛盾实体论”是错误的,因为矛盾的本质是关系,它只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所以矛盾既不可能是事物,也不可能是实体,更不可能是“运动”、“过程”和“思想”,毛泽东把事物与事物的关系混为一谈,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在文中这些亮点与缺陷交织在一起是文章更添加了一份可读性。读到这里,我认为我对《矛盾论》的了解也有了一个初步概念了。虽然有些观点群殴并不认同,但是我们课一像对待遗产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1】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1.1人本主义教育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社会的其他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的社会环境也对高校形成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带来的道德滑坡、信仰丧失和诚信危机都对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基础和价值标准,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一切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为最终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2人本主义教育观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人本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人本主义中,学生会加强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自己的无可替代性,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传统被动输灌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教育的目的无法达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1.3人本主义教育观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客观地了解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大学生人性的引导。人性的引导是一个深层次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教育的优先位置,以人为出发点,这样的观点在学生心中的认同度高。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功能,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对教育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加。

【12】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的教育思想,可以从教育的地位、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原则和教育的形式5个方面来认识.它对后世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 者:欧阳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 刊 名: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UK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0(3) 分类号:B221 关键词: 的知识脉络' >  教育思想  

【13】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古意

宋-朱熹

兔丝附朴樕,佳木生高冈。

弱蔓失所依,佳木徒苍苍。

两美不同根,高下永相望。

相望无穷期,相思谅徒为。

同车在梦想,忽觉泪沾衣。

不恨岁月遒,但惜芳华姿。

严霜萎百草,坐恐及兹时。

盛年无再至,已矣不复疑。

【14】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主体性问题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史过程之中,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它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只有到了马克思那里,这一问题才最终得到了解决,形成了科学的.主体性理论.

作 者:侯继迎 姚涛 HOU Ji-ying YAO Tao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刊 名: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STERN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3) 分类号:B811 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性理论   演进  

【15】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朱熹是我国南宋朝时期的著名的理学大家、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编著的《训学斋规》里提到也一种读书方法——“三到”读书法。指的就是心到、眼到和口到。这一见解无论是在当时亦或是现在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读书三到里面,心到是重中之重。倘若心思没有在这书本之上,那么眼睛便不会仔细去看,嘴巴更不会认真去朗读。文章过目而忘,无法深解其中的意义。即便当时能记住,过后也会忘却。所以三到之中心到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他的弟子将他读书的经验总结为六条,统称为“朱熹的读书之法”。其中第一个循序渐进,是说读书应该有一定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由简单到复杂,从浅至深不能过于急于求成囫囵吞枣。第三个是熟读精思,意思是要将书本内容烂熟于心并且去思考读通透。第三个虚心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前后反复咀嚼,深刻体会里面的意思并且细心玩味。第四切己体察强调读书时要心领神会,懂得联系自己和联系实际从而将书本里面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付诸实践。第五是着紧用力,指的是读书不可松松夸夸,应当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并且保持精神抖擞的状态。第六是居敬持志中是指要从开始就树立远大的志向,保持头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长时间的坚持下去。

【16】论朱熹的思想总结

《三字经》不仅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童蒙读物,更是一部难得的教育专著。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童蒙读物最有代表性的教材之一,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它早就被翻译成满文、蒙文、俄文、英文、日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影响巨大。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加坡出版的中英文对照本《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在世界范围加以大力推广。

《三字经》全书1416字,结构严谨,文字简练,采用韵文,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背诵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内容广泛,排列顺序,共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涵盖了伦理、道德、历史、天文、地理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所以古人说“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是一部十分难得简短精辟的教育专著,它从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内容和顺序、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等方面讲授了作者的教育思想。许多观点和做法至今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非常先进,被人们有效地应用和大力的推广。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三字经》开篇明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作者认为,人初生之时,本性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因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习惯、性格的差异才越来越远。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三字经》把儒家的“性善论”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突出了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作用。

最为可贵的是《三字经》已经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配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在教育中,父母首先负有首要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在《三字经》中,作者用了较大篇幅论述了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形成和发展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如:孟母“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强调教育不是父母或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只有二者合一才是良好的教育。其次,教师在教育中亦必须尽职尽责,不可松懈:“教不严,师之惰”,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没有把孩子教好就是教师失职。作为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再次,为人子、为人徒的学生就更应该潜心向学:“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强调个人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再者,社会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什么人就会受什么人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讲的就是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在我们提倡整体教育,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主张加强家园、家校联系,学工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一,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这也是对《三字经》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三字经》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对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三字经》主张将德育放在首位,推崇以“孝悌”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就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学习数学、认识文字、阅读文学、研读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孝悌”的目的是要人们最终达到“仁”的境界。所谓“仁”就是“仁者爱人”,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首先通过“爱人”,从调整家庭父母兄弟间的关系开始,然后扩大调整与朋友、社会、民族、国家以至君主间的关系。接着,作者列举“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要求每个人尽为人子之道;知逊让之礼的“孝悌”道德。文曰:“香九龄,能智信,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种以“孝悌”作为培养忠君的手段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把它作为巩固以家族为本的封建制度的基石;这种“孝悌”观念,强调亲子之爱,做到少有所长,老有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父慈子孝的道德风尚。我们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封建糟粕来批判,因为“孝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君不见现在天天都讲思想政治,但还有那么多人不孝顺,甚至不赡养父母。这主要是从小就缺乏“孝悌”教育,没有抓住“孝”这一关键,没有摆正德育的位置。所以有人戏称现代教育是“缺德”教育,学历越高的`家庭越不稳定,可见我们的教育很成问题。

《三字经》是十分注重立志教育的。所谓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使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关于学习目的,《三字经》说:“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有所作为后,就能使自己名声远扬,显耀父母,光宗耀祖,使后代富裕。关于学习目的,《三字经》说得很清楚:为自己——出人头地;为家人——光宗耀祖;为子孙——生活富足。这一目标,很明确,很具体,很有吸引力和号召力。虽然有些功利主义,但它毕竟能对读书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这就算是读书的初级目标吧。读书的最高目标,也就是人生的理想:为国家——尽忠效力;为人民——造福谋利。这种理想是伟大的,这种品德是崇高的。《三字经》提倡的学习目的和人生理想,是把个人、家庭、国家诸方面的利益都作了考虑,是比较全面和现实的。因而,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书人为这一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也是目标和理想驱使着他们孜孜不倦的读书。

德育为主,把德育摆在首要位置,这种做法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中还继续沿用,在日本、韩国也逐渐得到推广。

《三字经》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教育原则。

第一是贵以专。《三字经》在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基础上,郑重地提出“教之道,贵以专”的教育原则。“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含有多重意思。

一是专心专注,一心一意。这是对受教育者而言,要求受教育者要专心致志、勤学苦练、认真求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老祖宗总结了几千年的经验,要我们身心合一,不能在同一时间干两件事情。比如,孩子边看电视边写功课。

二是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这是对教育者而言,教师肩负着重任,然而“任重而道远”。教育一个人并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要求老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如果教师因为多次对孩子进行教育,毫无起色,就认为他已无可救药,这老师就是违反了专的教育原则。

三是教学的内容要精专。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则。教育内容要专业化,要求学生专心学习一门技艺,精通一门知识,有某一方面的专长。纵观现在的教育,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杂”。我们看看周末休息二天家长给孩子安排的课外学习有多少:学字、学画、学琴、学电脑、学游泳、学英语等等,不一而足。什么都学,看起来是好事;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育的结果是“满身刀,没有一把利”,中国解放后几十年不能出一个“大家”,可能就是这种教育所致。

一个“专”字,概括了传统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教育孩子成才,要改革现在的教育,也一定要从这个“专”字入手。

第二是循序渐进。在学习过程上,《三字经》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所谓循序渐进,就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训蒙是对小孩子的开蒙教育,必须讲究、一定要重视,应该用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来给小孩子开蒙。底子打不好、基本功不扎实,今后的造诣就会受限制。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字义,考究事理,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作为一个做学问的人,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把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把四书读熟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传都读明白了,然后才读诸子百家的书。诸子的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前因后果。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经书和子书通读弄懂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考究各个朝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可见,《三字经》要求按照:“《孝经》——四书——六经——三易——五子——史书”这样的程序来读以往的经典名著,对读书的逐级递进作了严格的规划,并对各类需读之书的作者、内容、结构和价值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

学文需要循序渐进,数、理、化、生等学科也是如此,也要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进度等诸多方面进行严密的规划,特别是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开设更要注意循序渐进。

在德育方法上,《三字经》采用说理法和榜样法,特别是非常重视榜样的正面教育。在1140字的书中,就树立了20多个榜样。而且每个榜样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问题,配合得非常巧妙。例如:

圣贤勤学的榜样:“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讲孔子拜七岁的音乐神童项橐为师的勤学故事,说明即使是圣贤也需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官员勤学的榜样:“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宋朝的赵普,虽然贵为宰相仍然勤奋的学习,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传为美谈。说明要学到老,用功到老。

寒士苦读的榜样:“披薄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路温舒把《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抄在竹片上阅读。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能勤奋学习,终于成为大学问家。说明不论出身穷富,只要努力读书,都一样有出息,

自觉学习的榜样:“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孙敬夜读,为了使自己不打瞌睡,于是把自己的头发挂在梁上,苏秦为了使自己不打瞌睡,用锥刺自己的大腿。说明学习要自觉、能吃苦,还要有坚强的意志。

创造条件读书的榜样“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穷,犹苦学。”晋朝的车胤没有灯,用袋装萤火虫儿照明看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说明无论多么艰苦,都应该创造条件读书的道理。

珍惜时间的榜样:“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洵二十七岁才懂得发奋读书,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上了年纪,他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告诫年轻人要珍惜时间,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大器晚成的榜样:“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北宋的梁灏,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说明只要有毅力坚忍不拔的学习,年龄大的人也能成功。但后生小子,应当早日立志努力用功。

年少有成的榜样:“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南齐的祖莹八岁能咏诗,唐朝李泌七岁能赋成棋诗,他们幼年聪慧,值得效仿。

女子成才的榜样:“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明。尔男子,当自警。”东汉蔡文姬博学通音律,东晋谢道韫聪慧能咏诗。用女子学有所成的例子来勉励男子勤学成才。

《三字经》举的榜样还有很多,事实上,榜样教育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三字经》的作者能够大力提倡和巧妙运用榜样教育法确实难能可贵。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榜样教育法。孔子常举尧、舜、禹、周公、子产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诸葛亮要求晚辈“慕先贤”等。外国教育家同样重视榜样教育,夸美纽斯强调“要用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洛克认为“对儿童行为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的监护人的行为的榜样”等等。我们党和国家十分注重榜样的力量,也继承和发扬了榜样教育法。在战争年代,树立了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革命时代的英雄楷模,教育人民保家卫国。在建设时期,树立了雷锋、王进喜、时传祥、孔繁森、李素丽等光辉榜样,鼓励人们艰苦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学校,就要培养和树立教书育人的楷模,鼓励老师终生从教;更要在各校各班培养和树立身边刻苦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三字经》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本文只是选取《三字经》中最先进、最有代表性的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和推介,目的在于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更好地运用《三字经》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改革现在的教育。

文章来源:https://www.jt56w.com/jiantaoshufanwen/12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