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汇编10篇)
发表时间:2020-09-0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汇编10篇)。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
一、教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十册29课的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画画面,相互交流,体会心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搜集宋词,吟诵宋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思,感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法: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学生会异口同声“愿意”然后我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水护田将绿绕——学生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形态。我接着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词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柔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认识。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
3)、请同学们自由地训练朗读这首词,注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增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觉得器官,欣赏这漂亮的夜景。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么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渐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适,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好像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遇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4、指导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么?(高兴、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过渡:这么布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画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假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预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么? 引读----“旧时茅(_jiu shi mao)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引导想象:[(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繁茂;(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突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指导朗读。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夫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拓展阅读:课文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词题是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__。
3.这首词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4.词中的“见”读___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____”相同。
5.词的前4句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本词上片写___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蝉鸣、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 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_____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和对____________________。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宋辛弃疾
3、清风半夜鸣蝉
4、xiàn现
5、明月、鹊、蝉、稻田、蛙声
6、山村蛙噪黄沙道天气的突然变化旧游之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丰收之年的喜悦农村生活的热爱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这是什么写法?有何妙处?
3、“路转溪头忽见”是什么景象?(用词中一句调整语序后回答)“忽”字是哪类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后两句对全词起了什么作用?
5、“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夏夜风光?反映了夜行人什么心情?
1、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从“清风半夜鸣蝉”看出来。
2、是青蛙在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农庄特点。
3、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4、写出作者的心理状况。
5、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反映夜行人喜悦心情。 1、请学生读这首词,注意把字读准确,把词读通顺。 2、强调“见”的读法。同学们在哪里还学过这个字? (设计意图:“见”这个字学生容易读错,联系旧知,进一步了解通假字的用法加强记忆。) 3、读诗词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走近作者,走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师:指点词的读法,讲究平仄和停顿。请同学们认真读,把你认为该停顿的地方划出斜线。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划分的。引导正确划分。引导学生反复读好这几句。 (设计意图:这几句学生在节奏的划分上容易出错,为了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把这几句难的句子专门提出来讨论,做到教学中的有的放矢。) 5、指名读整首词,指导词平仄和停顿的读法。 6、采用多种形式读,对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加强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形式、层层深入、重点词句指导读的方法,将读落实到实处,不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在反复的读中感受词所描绘的意境。) 师:要想了解词中所写的内容,关键要知道字词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连通顺。 1、集体讨论个别词的意思。 1、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只要我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就可以看到美丽的画面。 2、请学生再品词。 (设计意图: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师小结:欣赏着明月、沐浴着清风、闻着稻花的清香,听着蛙鸣,好一幅美妙的夜间田园画,作者的心情怎样呢?(高兴、快乐) 其实,令作者最最高兴的是(看到这丰收的景象)。知道吗? 出示:辛弃疾资料。他号稼轩。 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读上阕。 清风明月,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再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小结:作者沉浸在月夜的美景当中。沉醉在丰收的喜悦当中陶醉了。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1、作者向我们展现的这几幅画面?你能试着给这些画面起个名吗?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概括小标题。 1、拿起笔,写写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编成小故事。 2、紧扣本单元主题,搜集诗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首先,我要说的是教材: 本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夜行黄沙岭所看到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多角度、探究性阅读的精神。结合“三维”目标及本文内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美; 2、 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夜行黄沙岭所看到的美景; 3、 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暨定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卓越课堂以及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我将与学生采用以下教与学的方法: 1、 教学中注重“溶情”; 2、 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3、 给孩子一个“感悟的课堂”; 4、 引领学生去读书。 基于以上认识,现在,我该带着学生走进课堂,走向文本了。 一、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用时约2分钟) 本节课的导入,我要做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做好思想准备。我可以这样教学: 今天,我们学习第29课诗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并且这样的设计还可将学生很快引入文本。 二、 细读课文 品味情感(用时约32分钟) 1、出示多媒体课件,观察图画,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如果你就在这幅画中,会说什么?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意在把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与教学相结合,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这样的安排,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接下来,就要找出课文中有关图画的描写。 学生通过自读,不难发现词的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对这部分的教学,可采用“三读”。一读:找出句中写景的词;二读:体会诗的意境美;三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三读”可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在读书中体会作者写景的方法,在读书中领悟情感,还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我让学生自学,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应训练的一种能力吧! 接下来,多媒体出示词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读一读,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于是,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在分小组朗读中体会,也可让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还可让学生结合注释与文本对话,再还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当教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时,我通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阅读,结合上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抓住“忽见”一词深刻领悟。一个“忽见”道出了作者在“两三点雨山前”后见到茅店时的欣喜若狂。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用时约2分钟) 是啊,作者夜行黄沙岭看到了如此美景(板书:夜行——→黄沙 “美”置于箭头上方),虽然中间遇到了一段小插曲,但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惊喜(同时将“喜”板书于箭头下方),因为“路转溪桥忽见”嘛!作者如此,你呢?请赶快与同学分享一下你所看到的美景吧! 我还结合不同层面的学生安排了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搜集所学过的其它的词并读一读。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再次敬礼) 教学内容: 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⑴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⑶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说说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也忽然见到。 4、投影出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⑴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⑵讨论: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清风送来一阵阵稻花的清香,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仿佛是争说丰年。 5、试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遍,如有说不清的,可问同学或老师。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自己的话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明月亮被枪杀,风是半夜。 这个词的前两个句子,由六个名词短语组成,描绘了一个新鲜的农村夜景:夜空是阳光明媚的,月亮悄然上升,铸造月光像水一样,分支得分。夜晚是一半的时间,微风很慢,而且还送了它的声音。在夏夜安静而美丽的扫管笏。 Magpie对光的变化非常敏感。在本月,他们经常被月亮惊讶,他们会飞。曹操的“短歌”有“月亮之星,鹊南飞。蜿蜒的树三次,非分支”,苏轼“杭州牡丹”有“月亮明群未定”。 第一句话中的“其他分支机构”的含义一直在谈论它。有一个“遥远的分支”;有一个解决方案“对角线分支”;有一个“武子希望离开分支”的解决方案;有一个解决方案“武子采摘分支”;有些人解决“月亮与分支分开”虽然很难同意,从一个或两个句子中,“分支”对应于“半夜”,“不要”字描述,修改“分支”,所以解释“遥远”或“斜”的分支似乎更合适。 虽然这个词是晚上,但似乎并不焦虑。我们似乎在山路上看到了他,看着月亮走的地方,他会听鸟儿和粉碎。这时,没有紧急企业来处理快速鞭子的紧急事业,也不需要责怪别人,也是整夜睡觉。虽然胸部有很多愤慨,但美丽的自然和凄凉的农村生活解决了一些怨恨。所以,在这个美丽的夏天晚上,走在安静的山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在微风中,融入了天堂和地球。 道贺翔说,冯云,听了蛙的声音。 在路边的稻田里,米花香,和另一个和谐的一年的到来。这些田地里的青蛙也无法忍受寂寞,他们建造了这个,他们是联系的,他们写了作者的爱自然,夏天的活力。 七星级,雨中的雨前. 在月光下,用米花的香味嗅闻,听煎炸,放松和幸福的话继续前进。抬头看,“七星八星”挂在地平线上,微弱地下降,原来的星星被称为吴云阻止。突然,山前面有一个小雨,“两三个雨”滴到了单词。 这是刚留下的单词仍然无法帮助,但担心。夏天,变化会改变,也许它会在大雨中雨水?他补充说快,匆匆找到雨。 当旧商店,路上,道路到溪桥。 从山路,它变成了一条溪流,就在陆地寺庙之外的陆地,现在就在他面前。我很高兴地看着它,它是我在前面摔倒的商店! “社会”,陆地寺庙附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调灵活生动,亲切轻快,情景交融,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该如何设计?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案吧。
教学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大意,了解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感情。
一、诗句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二、破题读词
1、师:板书课题。“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2、请大家放声朗读这首词,把音读准了,注意停顿。
3、指名读一读。
(1) 纠正读音:见:
4、范读: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
师: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齐读。
三、学习上阕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人想透过这短短五十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这首词的上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自己读上阕。
上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交流:
看到的:明月 惊鹊
听到的:鸣蝉 蛙声
适时指出:现在你知道这首词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你能把这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吗?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说丰年?”谁在说?说给谁听?
生交流: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介绍“稼轩”一词的来历。(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读到这里,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师:谁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
指读。
范读。
师:无论是月亮、鹊儿,还是清风、蝉鸣、蛙声,都是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的巧妙组合,就显得很不平常了。我们再来读。
四、学习下阕
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读读下阕,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师:找到“茅店”,他的心情怎样?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个“茅店“,诗人曾经来过,你读出来了吗?哪个词?(旧时)
五、涵咏全词
师:“忽见”什么意思?
师:现在老师有一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疑?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黄沙岭这一带的'路他应该非常熟悉。怎么会对已经近在眼前的“茅店”说“忽见”呢?
完整地读读这首词,想想,是什么影响了他?
生交流感受。
师:(板书:企盼丰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鉴赏关键点】上阕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下阕写天气突变,写心中惊喜,情趣盎然。 【思想内容】词牌名“西江月”,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本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给大家描绘了一幅山村夜行图。上片写月明之景,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和对农村丰收在望的喜悦,下片写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找到了避雨的地方,表达出词人的惊喜之情,透露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名句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两句的意思是蛙群伴随着稻花的清香,呱呱鸣唱,好像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成。诗人在夏夜中用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并用拟人修辞,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也从侧面烘托出词人对农村丰收在望的喜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优秀诗篇往往通过多种感官捕捉景物特征。在此词中,“ , ”两句通过嗅觉与听觉写出了 心情;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通过 与 描绘了壮士们驰骋沙场的飒爽英姿。(3分) 7.(2分)农村生活 山村夜行 8.(3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分) 农家丰收在望的喜悦(1分) 视觉、听觉(1分,只答对一个无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词中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既写景又写人,使整个夏夜充满诗情画意。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总内心的不宁静。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踏着小路在溪桥处转了个弯,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曾经见过的那个茅店。 14.“稻花香里说丰年”是从嗅觉角度来表现景物特征的,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3.C 14.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头 / 忽 见。 阅读全词,思考: 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诵读诗歌,以“我从 一句中,仿佛看到了 画面。”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 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写晴,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 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身临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写景的同时,作者又于人们不知不觉之中,自然地抒了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作者将“蛙”拟人化,不仅显得生动,形象,同时还写活了一个境界,即: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的心情,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有声,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声情并茂。另外,在这画面里,作者紧紧扣着夏夜、农村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鲜明地突出了两点:“热”和“静”。先说“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思是:明月初升,枝上歇栖的乌鹊,象受了惊一样,清风吹着,直到半夜,树上的蝉还象在呼救似地鸣叫。这里的“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是说明热的程度;从“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说明热的时间。“清风”不爽,就更显其热。作者着意渲染“热”,一是夏天特点的真实写照,再,就是为下面写“雨”设下伏笔。再说“静”。写“静”,作者并不是从正面去写,而是用反衬的手法,以“鸣蝉”、“蛙声”来烘托。在这一特定环境,以动写静,就愈显其静,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境界。这种“静”与“明月”、“清风”、“稻花香”交织在一起,真是写绝了农村夏夜的幽美!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写雨,作者写得既有层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个星天外”写雨前的天象,再以“两三点雨山前”写骤雨来临,最后写雨中人的心理变化。写雨前天象,预示已有雨意。这里,虽没写云,但由星稀,已可知云密。这一句,作者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分别提到“天外”、“山前” 之前,不仅突出强调了雨前的天象,骤雨的来临,照顾到了音韵的需要,而且还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写出了夏雨的特点。暴雨忽至,确使夜行的人焦急起来,到哪儿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边”的“茅店”,可那是“旧时”,现在不知在否。等他转过“溪头“,“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见”一词,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现了出来。这一句写得灵活,轻快,富有情趣,读后,那个急而复喜的雨中人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该词是辛弃疾少有的描绘农家自然风光的小令。 上片描绘乡村仲夏的夜里,静谧的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一句运用得特别自然,而且别样的工整。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大自然里最普通的事物和景象,给人以恬淡闲适的美感:明月升高了,惊起了归巢的.喜鹊;清风悠悠流淌,伴着蝉的鸣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样的夜里,闻到了稻花隐隐隐约约的香气,听到了蛙声一片。作者不但从视觉上,更从嗅觉与听觉里,描绘出了乡村夏夜里一派祥和与和谐的美。 下片笔峰一转,写起了夏夜乡间骤然的雨。可是作者没有落入俗套写夏天的夜雨,而是描绘出了夏天夜雨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彼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暗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如上片首句一般,对仗特别整齐,却不留雕凿的痕迹。“七八个”对“三两点”;“星”对“雨”;“天外”对“山前”;自然巧妙,如出水芙蓉般天然去雕饰。七八个星,说明星之少,被乌云遮蔽了,这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前兆。果不然,有“两三点雨”到了山前。作者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曾记得,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 再加上骤雨初至,惊慌地想去寻找那茅店避雨,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惊喜交集! 上片与下片紧密衔接,天衣无缝。读来朗朗上口,很清新自然,彼有农家风味。此时的作者,就像一个老农,在宁静的夏夜里,美滋滋地嗅着蜜蜜的稻花香,想着秋后的收成,突遇夏夜的暴雨,急急寻找避雨之所的憨态跃然纸上。读着作者的《西江月》,令人想起儿时的童年:有袅袅的炊烟;有星星;有清风;有蝈蝈的鸣叫;有大人高一声低一声唤小儿回家的吆喝……真的很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 ✦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 ✦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 ✦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 ✦
【检讨书大全jt56W.COm】精华浓缩: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 ✦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 ✦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 ✦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的意思 ✦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西江月网内容,请访问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