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检讨书大全 > 检讨书范文 > 导航

检讨书范文|古诗池上的意思(实用12篇)_古诗池上的意思

发表时间:2020-07-17

古诗池上的意思(实用12篇)。

古诗池上的意思(1)

1、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2、近义词:立-站踪迹-足迹细-小

3、“露”读音lu四声,组词:露珠,读音lou四声,组词:露面

4、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5、知道的意思。

6、全诗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7、露lù(露珠)lòu(露面)

8、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9、“藏”读音cang二声,组词:藏身,读音:zang四声,组词:西藏

10、③解:明白,懂得。

11、藏cáng(藏身)zàng(西藏)

12、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13、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被当代人称为“诗魔”,“诗王”等称号。

14、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15、补充说明:

16、“角”读音jiao三声,组词:牛角,读音:jue二声,组词:角色

17、多音字

18、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19、多音字:“解”读音:jie三声,组词:理解,读音:xie四声,组词:解池,读音:jie四声,组词:押解

20、不解:不知道;不懂得。池上古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21、“不解藏踪迹”的“不解”的意思是:不知道。

22、反义词:藏-露细-粗爱-恨闭-开

23、不解藏踪迹——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意思:一个小孩撑着船,偷偷的采白莲回来,因为他不了解怎么掩盖踪迹,所以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一条船划过的痕迹。

24、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25、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26、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27、角jiǎo(牛角)jué(角色)

28、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29、近义词

古诗池上的意思(2)

《池上》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有关古诗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240

2、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3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古诗池上的意思(3)

出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草》的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古诗池上的意思(4)

《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一起来看看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欢迎读者参考!

xiǎo wá chēng xiǎo tǐng ,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ì , fú píng yī dào kāi 。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古诗池上的意思(5)

1、小娃/撑小艇,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5、《池上》停顿划分:

6、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7、陆游(宋)

8、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9、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0、有评论说:“此二十字写小娃天真如在眼前,有画笔所不到者。”

11、浮萍/一道开。

1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3、刘方平(唐)

14、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15、不解/藏踪迹,

16、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17、卜算子咏梅

18、池上白居易

19、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晏殊(宋)

2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2、偷采/白莲回。

23、温庭筠(晚唐)

24、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5、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26、商山早行

27、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古诗池上的意思(6)

1、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

2、只有在风停雨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才会留意那突然风穿杨柳出现的舞动,才会捕捉到柳枝上的水珠抛向荷叶时发出的点点声响。

3、风狂雨骤时,杨柳枝条不停摆动不会引人注目,雨打荷叶响声一片也不会声声入耳。

4、佳人南陌上,翠盖立春风。

5、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6、淡,轻。

7、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8、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9、前二句着眼于“静”,写雨后池上的静态美。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10、白莲:白色的莲花。

11、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12、《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全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3、词中“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14、[诗文注释]平:指水涨与地面平。

15、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16、这⾸词描写的是夏⽇的夜晚,词⼈在庭院荷塘边乘凉消暑的闲适场景。上⽚写夜的宁静清幽。下⽚刻画乘凉时的⼼情。夏末纳凉,临⽔扶醉,听荷塘⼀阵⾬过,想到过了今夜,这声⾳即将变做秋声。⾃是词⼈体物感时情怀,然于闲适中亦微含愁意。词⼈善于以传神之笔,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如画的境界。语⾔风格清新⾃然、爽朗⼯致。

17、“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北宋词人张先的《天仙子》

18、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9、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20、此词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还是善于炼字。作者在词中正是通过“花弄影”开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词为之生辉。

21、磨,拭。

2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2402、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3

23、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24、《天仙子》

25、白居易〔唐代〕

26、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

27、这首词通过惜春伤春情绪的描写,感叹年华易逝和孤独寂寞的处境。叹老嗟卑,是封建时代诗词中常见的内容,但由于作者长于炼句,精雕细琢,使本词所写春天夜景颇有新意。“临晚镜,伤流景”,词人的感慨与暮春景色交融,深沉而含蓄。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28、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29、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名句研读]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

30、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

31、结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含而不露。词之上片所写,是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颇具平淡之趣。本词由时光流逝及人事无定,透露出步入老境、难有作为的无奈。“云破月来花弄影”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由于“花弄影”之“弄”是将人的感情、动作移之于花,表现出花的精神、活力,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

32、《池上》

33、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34、后两句意思:

35、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

36、唐·曹修古。

37、这首诗的意思是:池塘里荷叶罩着荷花,椭圆的青色荷叶映着嫩绿的嫣红。尤如美人站立在南边的小路上,像戴着翠绿的街头伫立在春风里。作者通过描写荷花的景色,联想到佳人和春色,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38、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39、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

40、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41、参考资料:

42、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43、荷叶罩芙蓉,圆青映嫩红。

44、荷心:荷叶。[作者点击]刘攽(1022~1088)字贡父,北宋新喻人,字贡父,史学家。有《彭城集》。他跟他哥哥刘敞都是博学者,也许在史学考古方面算得北宋最精博的人。[诗文品读]诗中描画了一幅雨后池塘图。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5、艇:船。

46、一个小孩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47、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一起欣赏池上

古诗池上的意思(7)

官场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文学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

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古诗池上的意思(8)

池上小班古诗教案篇1<\/h2>

活动领域:

语言、科学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春晓》并感知古诗的意境。

2、观察春天的季节特征。

3、探索春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活动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幼儿用书《春晓》。

二、请幼儿欣赏图画,想象古诗的内容

早上醒来的时候,常听到什么声音?

春天的早上,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

三、播放磁带,请幼儿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声音。

四、请幼儿想象一下听到的各种声音,用语言简单叙述声音表达的情境。

区域活动

1、语言活动区

配有图画的故事图书,鼓励幼儿阅读。

2、美工活动区

投放多种美工材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如彩笔和纸,幼儿可以绘画;彩色皱纹纸和树枝,幼儿可以撕贴、制作春天的花树;油泥,幼儿可以制作小蝌蚪等。

活动

1、能说出家居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2、会念古诗《春晓》

池上小班古诗教案篇2<\/h2>

活动目标:

幼儿初步了解古诗的含义,清晰地发好“光”、“霜”、“乡”的音。

能够背诵古诗,同时感受古诗美的韵律。

理解词语:

“举”、“霜”、“故乡”。

活动准备:

1、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图片两张

2、刚过了中秋节,幼儿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活动过程:

出示图片,介绍古诗的名字是:静夜思

师:小朋友,画面上有什么?画上的人怎么样?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教师介绍诗人李白,让幼儿了解他是唐代诗人,写了很多好听的古诗。

教师小结:《静夜思》就是讲了李白在宁静的夜晚思念自己家乡的事情。

教师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师:在古诗中你听到了什么?

教师逐句理解古诗的含义: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好像是一层寒霜。抬起来望着天空中那圆圆的月亮,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让幼儿感受到古诗中美的意境。

学习古诗《静夜思》

教师带领幼儿共同朗诵古诗。

教师逐句教幼儿朗诵,提示幼儿发清楚“光”、“霜”、“乡”的字音,感受诗歌中的韵律。

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受欣赏和感知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4、启发幼儿为古诗创编动作,并进行朗诵表演。

幼儿园中秋节语言活动教案就可以采用静夜思做主题是不是很不错啊?你家的宝宝会背静夜思吗?不妨按照托班教案静夜思向宝宝教授这首诗吧。

池上小班古诗教案篇3<\/h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关于春天的画面,领略春天的美和生机。

2、能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春晓》,体验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所表达地诗情画意,并对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的愿望。

3、通过演唱和欣赏两首不同速度的《春晓》,体会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教学内容:

学唱与听赏两首不同速度歌曲《春晓》,并进行相关的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轻柔安静的声音及恰当的速度演唱歌曲《春晓》,以此来表达古诗的意境,体验音诗画相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难点:能体会到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音诗画欣赏《春意盎然》

师: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画,每一串音符又是一首诗,诗人用优美的文字,画家用神奇的画笔,音乐家用一串串音符带我们走入了美妙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唯美的情境,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做了情感上的铺垫,也让课堂一开始就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对此探究下去的兴趣。

(二)朗诵诗歌

1、媒体出示古诗《春晓》。(点名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师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诵诗歌。(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诗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美丽的意境。

(三)欣赏学唱歌曲

1、欣赏《春晓》

过渡:在古代诗人们吟诵的古诗词都是可以唱的,到了现在,我们也可以唱一唱,这种唱法叫古诗新唱。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首根据家喻户晓的唐诗改编的歌曲——《春晓》。(课件播放《春晓》)

2、听这首古诗在歌中出现了几次,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两个乐段。

3、学唱第一乐段:

(1)听第一乐段旋律(老师钢琴弹奏)。

边听边想象:这段旋律与古诗的意境是否吻合?

学生简单地描述感受。(轻声播放《春晓》旋律)

(2)小结:平稳的节奏,质朴委婉的旋律正如诗人在向我们诉说……春日清晨那清新美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3)边听边用“呜”哼唱。要求学生用歌声表现诗境。

(4)学生轻轻的唱出来。

设计意图:在对旋律和诗境有一定的感受的时候,再来让他们说说用歌声表现诗境不需要太多言语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会演唱这一乐段时的力度、速度和情绪了。

4、学唱歌曲第二乐段

(1)欣赏歌曲第二乐段。

师:这一段演唱形式上有什么变化?(出现了二部合唱和朗诵)如果合唱部分与朗诵不融合在一起呢?会是什么效果呢?

(2)学唱合唱部分:

a、欣赏老师范唱高声部。

b、讨论与第一乐段相比,感受有什么不同。

c、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这两句如春风轻轻吹拂。

d、(模仿春风)分两个声部轻声跟唱。

(3)朗诵与合唱结合表现,并讨论其效果。

(4)小结:音乐与诗相得益彰,带给我们美妙享受。

设计意图:通过在朗诵《春晓》时,运用虚词“呜”和不运用的对比,让学生自己体会音乐与诗相得益彰,所带来的美妙享受。由于学习时是带着情境的,所以学生会很自然地注意到朗诵跟合唱速度的一致,声音的轻柔,犹如春风轻轻吹拂,更加深了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

(5)欣赏老师范唱全曲。

(6)听后讨论最让你激动的乐句。

(7)学生试唱最后两乐句。

讨论:虽然是第一乐段最后两句的再现,与第一乐段相比情感上有什么变化?尤其全歌在高音“6”结束,强烈地抒发了什么感情?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学生不需要枯燥地学唱《春晓》,在他们欣赏地同时,在他们一步一步走入《春晓》时,这首歌曲已自然地铭记在心了,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首歌,因为在欣赏学唱时融入了他们的情感。

(四)歌曲表现(音乐与画):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师生共同用语言勾勒《春晓》图。

3、(课件播放)国画《春晓》欣赏(背景音乐:古琴曲《桃源春晓》)。

4、对画而歌。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画中,在画中漫步,在诗中飞扬吧!

设计意图:把想象的具体化,这个环节看似与歌曲教学没有太多联系,但我认为会使这堂课含义更悠远深厚,体会歌曲的内涵会更深刻,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因为这首歌不是平时学唱的儿歌,是根据古诗改编的,我认为在这个环节渗透一点人文思想,是不会削弱我们的审美感受力,反而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文化传承的价值。

5、闭上双眼演唱。(课件:画和诗慢慢消失)

师:音乐是一首诗,音乐是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又有着诗情画意。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此刻没有诗也没有画,但是我希望你们用歌声唱出你们心中的画卷,唱出你们心中的诗篇,我就是你们的知音,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你们歌声中的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引起听者的共鸣,是唱歌的一种境界,也是再创造的过程,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气氛,在此时已达到高潮。

(五)欣赏另一首歌曲《春晓》,请学生说说两首不同的《春晓》在速度有什么不同?

(六)总结(音诗画):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春天的风里歌唱,思绪在春天的歌里飞翔,画为有形诗,诗为无形画,音乐是用诗画串成的美妙旋律,意境悠远,韵味无穷。“春来吟唱声,欢乐知多少”,让我们在歌中陶醉,诗中审美,画中品美吧,你们就是这音诗画的知音!

池上小班古诗教案篇4<\/h2>

小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一、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 3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请幼儿来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池上小班古诗教案篇5<\/h2>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二、理解古诗《池上》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三、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四、学习古诗。

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五、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古诗池上的意思(9)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

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古诗池上的意思(10)

诗的第一句,是借时间来写景的。“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因为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

第二句,是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只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淡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至于“照”,则是在静中求动的点睛之墨,它使池上的安详平静中暗含了动意,其作用不只是为了使写法上有所变化,更是为了让人对下两句所写的风起荷响的动景有精神上的准备。另外,从意境的创造上来说,它还有这样的作用: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当然,这里对池岸上的檐楹的描写是虚写。可是,这一笔虚写却为下面的池面之外的另一景物——垂杨的实写作了铺垫,使它的出现不显突兀,且使“雨后池上”这一标题所规定的空间范围,不仅限于池面之上,而是包括池岸之上了。

以上二句,是对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

三四两句,描绘的是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余响。诗人正是由于动情于这一阵余响,才提笔写下这首诗的。那末,这阵余响之所令人动情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管诗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由于他从现实自然的景观出发,客观上却反映了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静总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静则是永恒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这首诗中所获得的美感享受,最大的既不是诗人对雨后池上的自然物色彩的描写,也不是在于诗对自然物的形态(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而是在于诗对自然景物由动到静,由静到动,这二者相互转换的关系上,人们看到了自然界自身律动的美。或者说,它表现的不是静止的绘画的美,而是流动的音乐的美。正是这种美,使人们感到自然界的亲切,又正是这种亲切感,使物境和人们的心境和谐起来,交融起来。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古诗池上的意思(11)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长歌行汉乐府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三年级(17首)

5、敕勒川,阴山下,

6、风【唐】李峤

7、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0、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1、春日【唐】朱熹

12、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13、村居高鼎

1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16、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17、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18、意思是:在心中悄悄琢磨、思索、考虑。

1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0、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2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27、【酉集上】【角字部】解·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6《唐韵》《正韵》佳买切。《集韵》《韵会》举嶰切,并皆上声。《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左传·宣四年》:宰夫解鼋。《前汉·陈汤传》:支解人民。注:谓解

古诗池上的意思(12)

1、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2、这首诗的意思是:池塘里荷叶罩着荷花,椭圆的青色荷叶映着嫩绿的嫣红。尤如美人站立在南边的小路上,像戴着翠绿的街头伫立在春风里。作者通过描写荷花的景色,联想到佳人和春色,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3、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在水面上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5、不解藏踪迹,

6、小娃撑小艇,

7、佳人南陌上,翠盖立春风。

8、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9、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0、池上二绝作者:唐白居易

11、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12、《池上》

13、池上白居易

14、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5、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16、《池上》白居易

17、荷叶罩芙蓉,圆青映嫩红。

18、唐·白居易

19、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0、浮萍一道开。

21、《池上》作者不是李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

22、唐·曹修古。

23、[宋朝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4、扩展资料

25、该作品的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诗人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26、作者:白居易(唐)

27、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池上》

28、池塘中有很多新鲜清香的大莲蓬,小孩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连忙划了回来。他还不知道怎么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然而小船驶过,水面密密麻麻的绿色浮萍有船儿划过的痕迹,暴露了他的事迹。

29、偷采白莲回。

30、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小孩子背着大人偷偷去采莲的形态。

文章来源:https://www.jt56w.com/jiantaoshufanwen/123428.html